雷承杰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越來越多,這就對農村的小學教育提出了要求,要通過教學彌補學生個人情感方面的缺失。因此,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學內容與留守兒童的感恩教育融合在一起,幫助他們能夠在學習中健康成長。
關鍵詞:小學語文;留守兒童;感恩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選擇進入到城市中工作,因此,目前在農村中出現了大量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這些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離,得不到應有的關愛,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溫暖。長期處于這種狀況下,必然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村的小學教育必須要承擔起重要的責任,在教學中彌補學生個人情感方面的缺失。語文教學中包含了大量的人文性特點和感恩教育,正好滿足了對留守兒童進行情感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學內容與留守兒童的感恩教育融合在一起,幫助他們能夠在學習中健康成長。
一、感恩教育對留守兒童的影響
感恩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的內容非常廣泛,除了我們日常中常說的對父母的感情之外,還包含了對社會、祖國和自然的感恩。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結合教學中的內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他們感受到各界對自己的重要意義,并形成回報的情感意識。感恩教育也是小學基礎教學中的一項重要教學目標。
例如,《共同的家》讓剛剛步入小學的孩子們認識到大自然的重要性;《我站在祖國地圖前》讓學生感受到了國家的力量;《麻雀》則為學生展示了母愛的無私、偉大。通過對這些文章的學習,讓學生學會用感恩的心態去對待生活中的每個人、每件事。感恩自然,能夠讓他們去熱愛生活中的每一個生命。感恩祖國,感受到國家的包容和偉大,能夠讓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堅持正確的選擇,走得更遠更踏實。而感恩父母,則能夠讓他們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目的,牢記父母對自己的恩情,并在未來的生活中用自己的行動回報父母。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策略
1.通過課文熏陶感恩教育
在目前的小學語文課本中包含了大量的素材,可以讓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感恩教育。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課文中的感恩教育內容,有針對性將感恩教育和課堂語文知識的教學融合在一起,相互促進,通過學生對課文的閱讀達到感恩教育的目的,保證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中的古詩《游子吟》,為學生所展示的就是母親對孩子濃濃的親情。在對這首古詩進行了反復的閱讀和深入的理解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母親的角度,去猜想她在為孩子縫衣時心中的想法,或是讓幾個學生直接用表演的方式展現出當時的情境,母親與作者之間的對話。這兩種教學方式都對文章中的內容進行了深入的發掘,以此讓學生感受到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再讓學生聯系到自己的實際,父母外出打工也都是為了讓自己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自然就會產生感激之情。
2.利用寫作表達感恩情懷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重要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寫作過程對他們進行感恩教育,讓他們在語文教育中最大限度地開闊自己的思維,提升綜合素質。
例如,在一節寫作課教學中,安排學生以“我的……”為題進行人物的描寫,要求必須是自己親近的人物,并且要選擇最為典型的事情進行描寫,反映出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學生習作中,大多數學生描寫的都是與自己最親近的家人,選擇的事情大多展示的也是家人對自己的愛。在寫作課程結束之后,與學生進行交流,很多學生都表示,這次作文中的內容讓自己回憶起了過去父母或親人對自己的關心,即使他們不在自己身邊,也依然是愛著自己的。作文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這些留守兒童藏在心里的話,通過作文表達出來,讓其得到了深化,自然也就達到了感恩教育的目的。
3.在生活中實踐教學
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學會感恩后需要進行實踐,這樣能夠讓學生親身體會到感恩之情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與感恩教育有關的作業,比如,讓小學生回家為父母洗腳、為父母盛飯、洗碗等。通過這樣的行動讓他們切實體會到父母養育自己的不易,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烈士陵園,為烈士掃墓,讓他們感受到烈士的偉大,學會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綜上所述,小學教師在進行語文感恩教育時,應該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并且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感恩身邊的人或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他們的品德修養,形成健全的人格,最終達到感恩教育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張鳳敏,譚紅宇.以智慧之愛滋潤留守兒童的心田[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1(3).
[2]李艷華.學會感恩 架起做人的支點:感恩教育策略初探[A].廣西新時期班主任工作論壇論文集[C],200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