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家明
摘 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加大德育力度是實行素質教育的重要要求,同時也是幫助學生實現長遠發展的重要要求。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堅持不懈、團結互助、勇于探索等精神,最終實現德育滲透的目標。
關鍵詞:初中數學;德育滲透;素質教育
俗話說“百年教育,德育為先。”新課程標準已經把德育放在了首要位置,所以我們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一定要滲透德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能幫助學生實現知識、人格的雙增長,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的道理,這對于學生將來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滲透德育。那么就初中數學的教學而言,教師應該如何進行德育的滲透呢?
一、利用數學家的事例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堅持不懈的
精神
很多數學的理論、公式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是很多數學家夜以繼日探究、分析得來的。因此,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數學家背后的故事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不怕吃苦、堅韌不拔的精神。例如,在進行“勾股定理”的教學時,我利用“祖沖之雖然條件艱苦,但是依舊特別勤奮、細心研究,最終得出了圓周率”的故事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我們國家的偉大,同時利用這種形式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
二、利用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互助精神
現在大部分初中階段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被爺爺奶奶、父母寵著,所以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從來不想著幫助別人,而是一味地等待別人幫助自己。面對這個情況,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輔助教學,讓學生之間通過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既能提升教學的效率,同時也能實現學生之間有效的互助。例如,在進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教學時,我設置了幾個問題:二元一次方程組有哪幾種解題方式?每一種方式是如何運用的?你有沒有更好的解決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方法?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討論、探究,并進行小組之間的比賽,看看哪個小組能最終取得勝利。眾所周知,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組時每個小組內學生的學習層次肯定有所不同,如果小組想要取得最終的勝利,他們肯定要保證每個人都學會的,所以必然要互相幫助。當學生之間愿意互相幫助時,他們的團結精神、集體意識、互幫互助的精神肯定能得到培養。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小組合作的教學形式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
三、生本教育,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采取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沒有獨立學習的能力,他們的探索精神也很難得到培養。因此,在滲透德育的前提下,教師可以采取生本教育的模式,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也能對學生的探索精神進行培養。例如,在進行“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教學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咱們學校要進行教職工數量統計,誰能告訴我,每個年級有幾個班,每個班有幾個學生,全校一共有多少教師?于是我便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索、研究,啟發他們“可以在下課的時間里到每個班級問一下他們班的學生數量,然后進行匯總”,或者“可以直接去教務處查詢”。我要求學生每個人都要用自己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并制成統計表。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形式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索精神都有著積極意義。
四、改善教師自身,切實進行德育滲透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是
“死板、嚴肅”,所以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并不高。現階段,教師一定要改善自身行為,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首先,教師要從語言上進行改善。很多教師常常會以“你們還能干什么,就你們現在這樣將來肯定一事無成”這樣的語言評價學生,嚴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師一定要在這方面進行改善,尊重學生,同時告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尊重別人。其次,教師要從自己的行為上進行改善。很多教師往往是區別對待學生,對于數學較好的學生總是另眼相看,對于數學能力較差的學生,則總是一副不耐煩的樣子,這樣的行為會影響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教師一定要改善這一行為,對所有的學生都要有耐心、夠細心,讓學生耳濡目染,做一個尊重他人、不歧視別人的社會好公民。教師是學生在學校里接觸最多的人之一,如果教師能不斷完善自身的語言、行為,那么學生肯定也會被教師影響,不斷改善自身行為,做一個有道德、有素質的人。所以,在初中數學的德育教學時,教師一定要從自身進行改善,不斷優化自身言行。
總之,對學生進行德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無論是哪一科目、什么形式的教學,教師都應該注重德育的滲透,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做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
參考文獻:
[1]張金鳳.淺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滲透[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1).
[2]蔡結穩,吳少軍.淺析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德育的有效滲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7).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