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玉+李振
摘 要:多媒體教學、數字化實驗探究等信息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化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將信息技術更好應用在教學過程中打造出高效化學課堂?根據平時教學中的經驗,淺談一下信息技術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化學教學;高效化學課堂
教育是較早接觸信息技術的領域之一,諸如多媒體教學、數字化實驗探究等信息技術也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化學教學過程中,而教師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方式等并沒有從根本上發生太多變化。如何才能將信息技術更好地用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上,為高效課堂添磚加瓦呢?
一、利用信息技術搭建班級教學平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在學校剛開學時,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化學教學空間”網絡教學平臺。在新課授課前,將學生預習時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導學案等發布在教學平臺上,讓學生課前通過預習、查閱資料、交流合作完成相關內容。課后把相關診斷性作業和實踐活動等發布上去,待學生解決后給予相應評價。
在學習金屬“鈉”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課前讓學生上網去搜集金屬鈉在日常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和因金屬鈉所帶來的安全問題,并在課堂中分小組進行展示。學生體會到了化學與生活、生產的關系,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得到體現。讓學生通過“化學教學空間”這一教學平臺下載導學案,并通過查閱資料完成相關內容,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
二、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在學習“工業合成氨”中討論有關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反應限度的控制和優化時,播放氨氣工業生產的相關視頻,使學生能從實際工業生產的角度,從工業合成氨的各個階段,真正體會到控制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反應限度的重要性,體會到化學在實際化工生產中的應用。
三、信息技術使抽象內容形象化、具體化
利用信息技術可以使抽象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物質的結構,理解化學中的概念和變化規律,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物質的應用。
在原子結構、晶體結構等微觀粒子的講授中,可以通過視頻、動畫等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既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講解“原子晶體”時,可以通過模型展示金剛石的結構,然后利用動畫演示尋找金剛石的晶胞結構,理解晶胞結構和晶體結構的內在聯系。最后讓學生親手制作金剛石的晶體結構和晶胞結構模型,進一步認識和掌握晶體的相關
知識。
四、信息技術使實驗數據更精確
在中學化學中,有些化學反應完成的速率極快,而有些化學反應的速率又很慢,難以控制和展示,對其發生的過程也很難觀察和加以判斷。利用信息技術模擬該化學反應,可以理想化地調節反應的快慢,從而便于學生觀察和理解。
例如,有些有機化學實驗不僅反應速率較慢,而且還伴隨許多有毒或有害的氣體、液體或固體物質生成。這些物質散發到空氣、水中都會造成環境污染,同時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在不影響實驗結果、觀察效果的前提下,利用多媒體教學系統以及實驗錄像替代,既可使學生獲得有關實驗的感性認識,達到演示實驗的效果,同時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五、信息技術可以增加化學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在高三的化學專題復習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容量大、信息新等特點,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設計不同層次的專題復習資料,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潛力,提高復習效率。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對課堂進行補充和完善。
比如,我在高三進行電化學的專題復習時,會將近三年考試說明中電化學的相關內容進行對比、歸納。我會讓學生將近五年的有關電化學的高考試題進行對比和歸納,總結高考中經常考查的考點、考查形式,讓學生知道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對于這種容量大的專題,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進行展示,既豐富了課堂內容,又使得我們的教學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也在越來越多地用于化學教學中。但一直以來都存在以下幾種問題:一是有些老師在教學中大多以制作多媒體演示課件來代替板書,這樣顯得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單一化,并沒有發揮出其作用。二是有些老師精心準備,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但僅僅局限在公開課或賽課時,而平時則是束之高閣。第三則是“濫用”,無論什么課都采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而忽略師生互動,忽略對學生的啟發,甚至在有的課例中顯得很不恰當。這樣不但不會提高教學效率,反而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對學生而言,既浪費學習時間,學習能力又沒有得到提高。如何才能使信息技術的作用發揮到最大,這需要我們更新觀念,提高自身的處理信息能力和技術能力,這樣才能將信息技術更好地應用在教學過程中,打造更高效的化學課堂。
參考文獻:
[1]李奎芳.多媒體教學對初中生化學學習影響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
[2]劉本娜.運用多媒體技術突破化學教學難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
編輯 趙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