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秀琴
〔摘要〕學科教學中有機應用心理學,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提升學生認知水平的有效途徑。本文作者根據學情設計了講故事活動,活動中充分“共情”,將心理學理論有機運用于語文教學實踐。這一課例告訴我們,學科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也是必須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故事;共情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2-0064-02
在語文學科教學時既要教給學生相關的語文知識技能,更要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啟發學生成為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中國公民。下面分享一則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心理學共情理念的課例。
新學期接任高一某班語文,以為學生寫作基礎不錯。哪知第一次寫作記敘文就發現了問題,不少學生仍在寫在街道撿錢包、過路攙盲人等虛假題材,難怪韓寒說是語文老師教會了孩子說謊。高一學生十五六歲,一路走來,經歷了不少事情,為什么不能寫自己的真實故事呢?于是,開學兩周后,我以學號為序,讓學生尋找屬于自己的故事,輪流講給全班聽。
我知道,講故事是口頭表述;寫作文是書面表達,兩者之間有區別。但是,能找尋并講出屬于自己的故事,是寫作文時素材真實的基礎與前提。要寫出內容真實的作文,可以從講故事入手。
一段時間下來,同學們都講述了屬于自己的故事,真實、鮮活、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流露出講述者的獨特感受。這正是我讓學生講故事想達成的目標。但是,我沒有滿足現狀,而是在講故事后,增加分析、點評、提升等環節,并融入共情理念。
共情是心理學名詞,又譯作“投情”“神入”“同感心”“同感共情”等,是指能設身處地地體驗他人的處境,對他人的情緒和心境保持敏感和理解[1]。用在我的這一課例中,就是學生講出自己的故事后,讓其他學生體驗這位學生的內心感受,并對他的感情作出恰當的反應。
共情要講究時機。某次,一位女生講了一則有關大胎二胎的故事。她說弟弟出生后,她在親朋好友中至高無上、眾星捧月的地位轟然倒塌。一次下大雨,走出超市后爸爸媽媽爭搶著抱三個月大的弟弟,而她兩手提著沉甸甸的弟弟的奶粉、尿不濕,沒人為她打傘,更沒人在意她是否跟著。這在弟弟出生之前是絕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她當時恨不能立馬轉身,出走他鄉,氣殺爸媽。說著說著,她眉頭緊鎖,眼圈通紅,聲音哽咽……
看她如此動情,我知道共情的時機到了。是啊,隨著二胎政策的推行,大胎的人數急劇上升,這個班46人就有20位大胎。可以想見,二胎出生,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了幼小的生命身上,大胎們原本“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不再,不經意間在家中成了孔乙己似的可有可無的“多余人”,大胎們得有多失落!難怪這位女生借助講故事的機會,把對爸媽的怨懟、對弟弟的妒忌以及自己的委屈全都發泄了出來。
再者,這是不可多得的語文課堂生成資源,是一個將故事與做人教育結合起來的契機,值得共情。事實上,共情已經啟動。我發現,這名女生講到這里的時候,班上不少學生注目、點頭、沉思,用肢體語言對她表示認可,對她的處境和心情表示理解。這是共情的開始。
可是,如果僅僅停留于這一層面的共情,那就太淺表化了,因為倘若大胎們長期持有類似的嫉妒、敵意、沖動等負面情緒,并讓這種負面情緒擴大,會導致他們自身身心疾病的發生,后患無窮。有必要讓他們從負面情緒中走出,提高認知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研究表明,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并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青春期的孩子,最想聽到的是來自同齡人的聲音,想得到同學的理解與支持。于是,我啟發學生進一步共情。
我讓大胎們談談自己是如何看待爸媽偏愛弟弟妹妹的;讓獨子們設想如果有弟弟或妹妹,該怎樣對待他(她)。如果爸媽對弟弟或妹妹明顯偏愛,你該如何自處?
學生們暢所欲言。有的說,爸媽生二胎是他們的權利,大胎沒有權利也沒有資格干涉;有的說爸媽對二胎理應偏愛,因為他們太過弱小,需要關照;有的說爸媽對二胎的態度就是當初對我們大胎的態度,我們非但不該妒忌,反而應該感恩,因為爸媽將我們拉扯大很不容易;有的說弟弟妹妹是小生命,能夠見證生命的成長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有的說,擁有弟弟妹妹,生命不再寂寞,手足之情美妙無比……
聽著大家的分享,這位女生緊鎖的眉頭逐漸舒展了開來,我知道,同學們的觀點啟發了她,她終于走了出來,獲得了積極、樂觀、向上的情緒。但僅此還不夠,于是,我又拋出一個問題:二胎將來要跟我們分家產,那該怎么辦?
教室里再次炸開了鍋,激烈爭論后大家基本上取得共識:家產是爸媽勞動所得,他們愿意怎么分就怎么分,就是全部給二胎也不該有異議;國外的孩子一般18歲之后就獨立謀生,邊上學邊打工。作為大胎的我們,不應心存依賴,好吃懶做,在父輩的財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而應更新觀念,用我們的雙手創造屬于我們自己的生活,找回屬于我們的銳氣和信心,使得我們自身健康、強大;在此基礎上,作為家中長子,還要為父母分擔,照顧好弟弟或妹妹,做好弟弟妹妹的表率,使得家庭和睦快樂。
我見時機成熟,把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的事例講給大家聽:董建華的父親是香港船老大,他大學畢業后卻去了美國一家公司,從最基層的工人做起,積累經驗,步步提升,最終成為了造福香港的父母官。最后,我用林則徐的座右銘與學生們共勉: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大家明白了,如果眼睛緊盯著爸媽對二胎的呵護心生不滿,那是自私、愚昧、狹隘的表現,只有敞開心胸、立足長遠、真情悅納,才能活出人生的境界,也才能做到古人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我們自身的價值。
心理學研究表明,共情層次越高,感受越準確、越深入時,它不僅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對方,緩解情緒狀態,促進雙方的自我理解和深入溝通,還能自然建立起一種積極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問題的解決[2]。像語文課堂上的這種共情,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先理解這位女生的處境和心情,進而給她指明出路;也對本班所有學生進行了心理疏導,使得學生們向真向善向美。因此,通過這個課例,我們收獲到的不僅僅是一則鮮活的故事和作文題材,更是學生認知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這樣的課堂,是學生所期盼的。這樣的共情,是為孩子一生負責,有助于學生個人的持續發展,也有助于社會的持續和諧發展。因為身為教育者,我們應著眼于學生一生的發展,不僅僅要培養優秀的考生,更要培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格公民。
參考文獻
[1]王妍.共情研究述評[J].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5,3(3):13-16.
[2]孫鈴,劉子微,黃四林等. 藝術經驗與共情:審美愿望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7,5(3):130-137.
(作者單位:江蘇省平潮高級中學,南通,226361)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