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怡
摘要:西方音樂史是西方音樂發展歷程的綜述,研究西方音樂史,可以揭示西方音樂歷史進程中的特殊規律,打破以西方范式研究西方音樂史的理念,搭建與西方學者相生共長的對話平臺,創造既有西方音樂史學屬性,又具有更加豐富、多元、深邃的中國文化特點。本文主要探討了西方音樂史研究中的文化心態,力圖提出一定的創新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西方音樂史;音樂史研究;文化心態
盡管當前國內研究西方音樂史的條件和資源,還不是十分富足,圖書館很少藏書或文稿(原著)以及外國音樂作品(原作),國外音樂原作數量不多,研究者流暢閱讀原文的人非常少等。但整體來看,研究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形成了以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為首的學術梯隊,推出了不少具有影響力的特色著作與譯作,并構建了相對完善的學科分類與教學體系等。筆者認為,在西方音樂史研究方面,最重要的并非是研究方法與資源的問題,而是文化心態的問題。
一、我國研究西方音樂史的概況
西方音樂史在西方已有數百年的發展歷程,現已是一個系統的學科,并擁有大批造詣較高的音樂史家、理論家、批評家。但在我國,西方音樂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存在時間不過幾十年,關于西方音樂時代額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綜觀近幾十年西方音樂史研究,可以看出,其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和研究角度,都有了極大的擴張。再加上其他學科的積極介入,雖然西方音樂史學科的影響力得以擴大,但其學科的原本面貌或身份也變得模糊。這使得美國音樂史學界出現了西方音樂史學科存在價值的爭論。我國對音樂史的研究方法與目的,與西方國家存在很大差異,著錄、品評是主要方式,目的是為音樂創作起到指引和教化的作用。西方音樂史研究主要是從分析走向綜合,并結合了考古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目的是更深刻地揭示人類的思想文化,在“五·四”運動之前,我國關于西方音樂和西方文化的關注,只是處于獵奇階段,未有專門從事西方音樂文化和音樂史的代表性專著和譯著研究的學者。新文化運動后,一大批追求新知識、新文化的中國人,開始到西方學習音樂,并將所學帶回中國,由此出現了一批西洋音樂史書的代表作,例如,《西洋音樂史綱要》(王光祁,1937年版)、《西洋音樂史》(張洪島,1952年出版)等。1973年,我國重新編寫了歐洲音樂歷史,在此次編寫中,更詳細地劃分了歷史分期,內容也更加豐富充實。不過,由于文革原因,有關歐洲音樂史的著述也存在一定的偏頗。“文革”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文化領域空前活躍和繁榮,此時期我國對西方音樂的研究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大批優秀的著作和譯著。例如,《西方現代音樂初探》(廖乃雄,1979年版),《20世紀外國音樂家詞典》(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著,1991年版),《20世紀音樂》(湯亞汀譯,1992年版)等。同時,音樂研究專業人才對西方音樂史的教學和研究,也有了大幅的進步,研究角度、思維方式也更加活躍和開闊,關于西方音樂史的高水準的書籍和論文也不斷涌現,極大地豐富了西方音樂史學的理論研究。在西方音樂學會的成立和推動下,我國西方音樂史研究成果頗豐,不過,仍未走出“西方中心論”的陰影。但大量翻譯整理西方先進音樂史研究理念,為學界和讀者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經驗材料和觀點理念。
二、西方音樂史研究中應有的文化心態
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源遠流長,具有博大的胸懷和包容精神。在“西學東漸”時期,我國已經開始重視音樂文化的教化作用,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在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所謂的“藝術陰謀”論出現,在提防各種“陰謀”說的同時,還要對西方文化進行學習和研究,這是很難做好學術研究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應以更開放、平和的心態,去兼收并蓄西方文化以及西方音樂史的精華部分。音樂是跨越國界的語言,也是人類共通的精神食糧,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助動力。西方音樂史不僅記錄和分析了音樂,也促進了人類精神和思想的發展。因此,應該用自己的文化視野,向國外虛心學習,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為己所用,將西方音樂史學術思辨成果,用來拓展國人的精神文化領域,提升自己的學術價值。
在西方音樂史研究上,既要有辯證的態度,也要有積極的心態。音樂是感性的藝術,但在一定程度上,西方音樂史體現出主觀的色彩,但感性、主觀的東西往往被認為是靠不住的,再加上國內主流意識的影響,直接導致了人們對西方音樂史學科研究的輕視。近年來,我國開始推行素質教育,加強了音樂教育教學的研究,很多高校也設立了西方音樂史專業,不過,整體來看,還是缺乏的一種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為讓我國對西方音樂史的研究不斷的深入、擴大,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應該進行必要的自下而上的音樂教育改革。在大量翻譯原著或原譜,獲得西方音樂史的史實和史料的同時,用中國文化視野去解讀西方音樂作品,以開放、理解和包容的心態去研究西方音樂文化,進而推進我國音樂學科的建設,培養出我國自己的西方音樂史學術人才,促進中西文化繁榮發展。部分學者認為,當前,我國西方音樂史論研究進入了一個兩難的境況,其焦點是如何在西方音樂史與批評研究間構建有效的、科學的詮釋架構。西方學者主要的研究心理是“推概”,但是,對于中國研究者來說,其研究思維則是“綜括”,自然科學是“抽象”,人文科學是“具體”,從這一點上來看,國人研究西方音樂史優勢是比較凸顯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西方音樂史學在我國是一門具有發展潛力和發展價值的學科,如今我國研究西方音樂史的隊伍日漸壯大,成果也越來越豐富,但仍然存在參考文獻有限、語言障礙、文化心理隔膜等問題,因此,要做到正確、深刻地掌握西方音樂發展狀況,就必須要以開放、平和、理解、淡泊的文化心態開展研究,只有這樣,研究成果才會更客觀和更具學術價值,從而為我國民族音樂發展提供良好的借鑒。
參考文獻:
[1]崔兵. 再思中國視野下的西方音樂史研究[J]. 音樂天地,2017,(01):4-7.
[2]黃麗蓉. 試析西方音樂史研究中的文化心態[J].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2):112-116.
[3]劉曉婷. 對中國西方音樂研究的幾點思考[J]. 大眾文藝,2013,(10):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