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月游
摘 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模塊式教學改革,即構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將所有教學資源合理配置在一個教學模塊下良性運行的,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相結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課上教學與課下教學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旨在充分調動和發掘大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其主動學習意識和專業能力,提高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模塊式教學;教學改革;實效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04-16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模塊式教學改革的政策依據
教學方法的改革問題是制約和影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主要因素和關鍵環節。因此,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在很多重要講話、重要批示和中央有關文件中,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指明工作的方向,提出工作要求和目標。2013年10月20日,劉云山同志在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座談會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發揮主渠道主陣地作用,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切實提高教學針對性和教育實效性。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2015年7月30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以下簡稱“《創新計劃》”)的通知。這些中央文件為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提供了根本遵循。這些政策為本研究提供了明確方向,即以學生為本,整合教學資源,創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多元課程模式。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模塊式教學改革的基本內容
模塊式教學就是以某個素質或能力為核心內容開展專題教育,并圍繞專題開展系列的相關理論、經驗技能以及實踐方式和方案的同步式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以實現某種具體素質或能力的培養目標。
將模塊理論引入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打破教材的局限和單一的理論灌輸模式,根據教學大綱的內容和大學生的實際需求,整合出大學生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應該掌握的理論知識以及相應的實踐課題,強調教學的針對性和價值觀導向性,確定教學專題模塊。再依據大學生的“知、情、意、行”認知規律,在每一教學專題模塊下嘗試開展包括課堂授課、小組討論、課外實踐、線上交流等多元課程組織形式、手段以及考核方式,并組合成若干具有內在邏輯關聯又相對獨立的課程模塊,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相結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課上教學與課下教學相結合。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大學生主動學習、提高修養,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也可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提供新的思路。
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模塊式教學改革的價值
第一,模塊式教學改革有利于教學目標從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轉變。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者往往從工具理性出發,強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功能和地位,認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開設可以幫助受教育者健康成長,使受教育者成為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大學生往往從價值理性出發,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否對自己今后的成長成才有利,來決定是否接受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學習。模塊式教學改革以生為本,因此更注重價值理性。
第二,模塊式教學改革有利于教學內容從教師本位向學生本位的轉變。本研究提出的模塊式教學以學生為本位,以價值觀引導為目的,依據大學生認知邏輯和社會實踐需求設計教學內容,避免空洞的政治說教,變務虛為務實。只有當大學生把基礎課的學習同自己的成才目標和人生價值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才會從思想深處認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激發學習興趣,而不是把它當成一種多余的負擔。
第三,模塊式教學改革有利于課堂教學向課堂與課后相結合方向轉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解決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要走出小課堂,進入社會實踐的大課堂。
參考文獻:
[1]熊哲宏.“模塊心理學”的理論建構論綱[J].心理科學,2005(3):741-743.
[2]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