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利華
摘要: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在整個學科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不僅促進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而且借助于情感教育推動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因此,教師要做好小學閱讀教學工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素養;人生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新課改中受到高度重視,要求教師打破傳統硬性閱讀教學機制,創新閱讀教學的方法與形式,使課堂更加生動靈活,學生充分參與到閱讀過程中,親自體驗閱讀情境,獲得整體閱讀素質的提高。同時,閱讀教學對學生會產生循序漸進的熏陶感染作用,有助于推動學生建立健康的世界觀和生活態度。因此,教師要組織好小學閱讀教學進程,充分發揮閱讀對學生文學素養和人文素質的促進作用。
一、致力于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閱讀素養指的是學生閱讀文本的能力、語言的感受力和想象能力。學生的閱讀素養不僅對其今后的語文學科學習有重要影響,甚至對其他學科的發展,以及學生的發展空間都有較大的制約作用。因此,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注重開展多樣化的學習活動,設計豐富的閱讀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文學體驗,促進其整體文學素質的建立。
(一)設計情景化閱讀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語文閱讀文本是以語言建構起來的審美對象,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為我們呈現一個充滿情境的文學世界。但是小學階段,學生的文學感受力不強,語言想象能力較弱,教師如果單純借助于文學語言來調動學生的語言思維,那么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要善于在閱讀教學之前,設計情景化的閱讀教學環境,吸引學生充分參與進來。在豐富多彩的閱讀情景中,學生的思維才能充分打開,想象能力才能插上翅膀,在文學語言的大海中翱翔。久而久之,獲得閱讀素質的提升。例如,在閱讀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時,教師可以選取課文中最切合學生興趣的情景,利用多媒體加以再現,通過視覺、聽覺的沖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其發揮想象力,對故事中人物形象或者環境進行聯想與再現,必要時可以請同學起來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中的具體情景,以此起到增強想象能力的效果。
(二)訓練學生的文本閱讀整體感知能力,把握閱讀的結構和形式
閱讀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懂得閱讀內容,學會生字詞,感知情感內容,而且還要啟發學生對閱讀形成獨特的感知,即建立閱讀感知能力,能夠辨別不同的閱讀結構。這一閱讀素養不僅對學生快速把握文意有重要意義,而且還有助于其作文寫作和文學構思能力的增強。例如,教師在備課時提前對閱讀結構進行分析歸類,閱讀敘事結構有倒敘、順序、插敘等,閱讀內容結構有總分總、總分、分總、并列、遞進等形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集中對某類閱讀結構進行閱讀鑒賞,了解不同結構的作用,提高其整體閱讀感知水平。而閱讀的結構總是為內容和情感服務的,因此,對閱讀結構的把握有助于學生快速理解文意,提高閱讀效率。
(三)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使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提高閱讀素養
閱讀教學并不只是以課堂教學的形式開展,教師要將閱讀教學作為重要的戰略任務貫徹落實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有效利用學生的課余活動,開展自主閱讀學習活動。例如,組織學生開展讀書漂流活動,鼓勵學生將自己喜愛的書本放在學校固定的讀書漂流站,相互交流和閱讀。如此一來,既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又增強其整體閱讀興趣,在學校中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又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愿建立讀書俱樂部,定期組織讀書宣傳活動、讀書分享交流會,甚至還可以建立網絡性讀書交流平臺,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讀書活動中,提高其課下自主閱讀意識。
(四)創新閱讀方式,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培養良好的閱讀能力
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離不開對閱讀方式的創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子書、網上閱讀、在線閱讀等閱讀形式如雨后春筍,不斷翻新。現在社會的小學生在未入學之前就接觸電子設備和互聯網,對最新的閱讀形式充滿興趣,并且學習能力很強。新的閱讀方式不僅節約了閱讀時間,而且還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閱讀資源,將閱讀文本以全新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充分帶動學生的閱讀熱情。甚至,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為學生設計三維模擬真實的閱讀環境,創新閱讀體驗,快速提高其閱讀能力。
二、發揮閱讀教學的情感作用,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
閱讀教學除了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整體文學素養,發展其語言感受力和表達能力之外,還可通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學生從小樹立積極的世界觀,受到健康的科學的價值教育。
(一)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體驗,調動學生的情感融入
想要激發學生的情感閱讀體驗,就要在閱讀教學中善于設計和組織教學情境,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經歷,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學實踐也證明,只有符合學生閱讀需求和接受范圍的內容才能真正激發其閱讀需要,才能順利實現情感的挖掘。小學閱讀內容多是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選材的,有利于教師選擇角度進行切入,實現學生情感的調動。例如,在學習人物閱讀主體的文章時,聯系身邊的人物進行對比;學習描繪景物的文本時,為學生展示不同的景物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描述身邊的景物特征,將外在于學生的文本語言與學生的情感世界建立牢固的聯系。
(二)組織開展審美教學,深入學習文本中人物的品質、事物的內在蘊含、作者的情感傾向
開展情感審美教學,實際上就是引導啟發學生辨別是非善惡,對美丑具備鑒別與評價的能力。只有經過這個教學環節,閱讀教學才是成功的,才能真正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而最有效和直接的方法就是對文中人物具備的高尚品質,或者優秀人格進行深入的審美鑒賞。人物所表現出的品質與價值觀如何引起學生的情感沖突,并在其內心產生沖擊呢?這是需要教師重點解決的問題。一方面,教師要有效利用悲劇的震撼人心之力量,魯迅先生曾說:“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感受美好事物的魅力,繼而才能領悟其被毀滅的悲劇性,產生強烈的情感沖突。另一方面,以學生的生活實例為教學素材,把教學的視角轉移到身邊的人和事,用心感受美好的情感和事物。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既要關注學生文化素質的建立,又要對其人格品質投以人文關懷。與此同時,語文教師要不斷創新閱讀教學的方式,豐富閱讀教學的內容,充分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與工具,營造更加真實形象的閱讀背景,促進學生語言鑒賞能力和情感審美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