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
近年來,在創新教育理論指引下,在教學實踐中,我盡量注意做到注重自主探究,注重體驗感悟,注重合作研討,注重求異創新,并在教學過程中加以落實。但是,經常一節課下來感到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課后就經常思考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效教學是指在有限時間和空間內,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獲取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識,同時,充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所以,提高教學有效性是促進發展、減輕負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種具體體現。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一、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
雖然現行教材經過多次改革已經逐步趨于完善,其知識內容系統科學且較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但是,教材只是教學的依據之一,同樣的教材在不同的地區甚至同一個地區不同的學生身上也會因為學生具體情況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要樹立“用教材教”的新觀念,而不是“教教材”。在當今社會,科技和社會發展的信息更新很快,而教材從編寫到正式投入使用有很長的實驗時間,導致教材跟不上社會的發展。再則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以及掌握知識的方式和熟練程度是不一樣的,也就是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不同,因此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合適、恰當的再創造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先決條件。
(一)對教材加工、歸類重組出具有遷移性、思考力、再生力的有效知識,有利于學生探索與創新。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教材往往呈現一些基本現象和事實,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加工、提煉;另外,對教材所呈現的一些知識點,也需要教師進行歸類處理,確定重難點。例如華東師大教材教學《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時,教材中只出現了幾種不同的算法,究竟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里都是自己不斷地琢磨,通過對教材的學習我認為不僅要讓學生經歷探究算法的過程,還要讓學生了解不同的算法,更要讓學生掌握至少一種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程度。
(二)轉化例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提高學習效率。教材中有些例題與學生生活聯系不緊,學生常常感到這些學習內容與自己無關,因此探索活動顯得不夠主動積極。華東師大教材《統計》教學中,正好遇到我校將要舉行冬季運動會,我將教材內容與運動會結合起來,問孩子們:“在這次冬季運動會上我們班要參加廣播操比賽,學校要求要統一服裝,你們覺得穿什么顏色的運動服好看呢?”結果孩子們非常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想出了用統計的方法來比較看喜歡什么顏色衣服的人最多,就少數服從多數買這種衣服。通過這種重新設計例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來增強效率。
數學是一門基礎科學,但這并不意味教學采取純理性的辦法。因為教學不僅僅是一個認知過程,同時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只有在教學的同時,調動學生積極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學習潛力,促進智慧更加有效地發展。在數學教學中,主要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來增強效率。
(一)激發動機。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它分為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直接動機就是求知欲,來源于知識本身。間接動機來源于與學習相關的外部,教學時必須采取適當措施,激發學生直接和間接的學習動機。如通過教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很有用,激發強烈的求知欲望等。
(二) 激發興趣。原蘇聯教育家斯卡特金認為,教學效果取決于學生的興趣。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在“智力發展最佳狀態”中學習,才能使學生獲取更多的有效知識。所以教學中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帶著興趣學習是教學的一個最簡單的有效法則。在教學實際中,我根據教材內容選擇性的組織一些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好的教學方法,但教無定法,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學生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但不管采用何種方法,都應落腳于是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促進了學生的活動尤其是思維活動,是否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否則任何方法都是無效的。只有靈活機動地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能最好、最優地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根據不同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代數知識、幾何知識、統計知識等不同的教學內容具有不同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教學幾何知識時我采取從直觀到抽象的方法逐漸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教學統計知識時采用讓每個孩子經歷統計過程的方法,讓他們體會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
(二)根據學生實際選擇適合的方法。在教學中要立足于學生是“教學之本”。教師選用教學方法時應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基礎、個性差異都是教師要考慮的因素。如過多的講授對一年級學生效果不大,因為他們年齡小,思維形式以形象思維為主,將一些概念強加給他們,只會帶來低效或負效。再如同一年級的不同班級由于學習基礎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教學方法也不能一樣:自學能力強的班級可以采用自學法、嘗試法;基礎相對較低的班級則可以采用實際操作、設疑法等。并且同一個班級中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也要運用不同方法。如好動、愛說的學生適宜用討論法;不善于表達,喜靜的學生就適宜用發現法、自學法。只有關注學生,“備”學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