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
摘要 “互聯網思維”這一概念一經提出,便立刻席卷各個行業,為傳統產業經營以及教育等行業帶來難以想象的沖擊。但是這種沖擊并非絕對,其無形之中也為處在發展瓶頸中的人與事帶來了一定的契機和發展的突破口。本文中筆者將以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為主要研究對象,探究其以“互聯網思維為導向的改革策略,望能為當前從事此項教育,以及以此為就業方向的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 環境藝術設計教學 互聯網思維 教學改革 社會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42
很多人對“互聯網思維”的理解存在誤區,誤以為只有身在互聯網行業才需要互聯網思維,或者認為普通的網絡營銷、網絡操作、網絡運營便是“互聯網思維”。其實,這些認知都是極為片面的。從商業的角度來說,互聯網思維可以被理解為對企業、對市場、對客戶、對產品乃至對整個行業業態重新審視的一種思維方式。從思維的角度來劃分,有關學者普遍認為“互聯網思維”是由用戶、簡約、極致、流量、社會化、迭代、大數據、跨界和平臺等九種思維組合而成的。而作用于教育行業的互聯網思維,其最為突出的表現就在于互動教學、聯接教學和網絡教學。
1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互聯網思維”改革的意義
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一門極具應用價值的學科,現階段社會各界對其人才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但是也正因如此,這一學科在無形之中被增加了壓力,這種壓力來自師資力量、來自教學內容,也來自日益更新的現代科技帶給廣大社會受眾有關審美需要方面的不斷更新,而要想解決和改變目前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互聯網思維”,利用其拓展教學內容、增加學習深度、洞悉國際行業發展形勢,利用信息科技本身所具有的高速、快捷和超強的計算分析能力,滿足不同環境、不同需求的人群的審美要求。
首先,“互聯網思維”能夠助力課堂互動實現多元化。任何學科的教學都是一門“互動”的藝術。換言之,當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之上,無論其講述何種知識、傳授何種理論,學生在課堂上都沒有任何互動交流,那么這堂課不僅是對于學生而言毫無收獲,對于教師而言也是毫無收獲的。雖說教師在教學籌備的過程中,會闡明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意義和具體教學內容,但是任何教學過程中,借助單一陳舊的教學方式,顯然是無法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而借助“互聯網思維”,對傳統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最為突出的改變,就是能夠實現課堂和教學互動的多樣性,以此改變傳統教學活動中單向灌輸的局面。換言之,其為教師與學生之間提供了更多的互動機會,師生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實現直接對話與答疑,構建良好的互動氛圍。
其次,“互聯網思維”能夠助力環境藝術設計工作者找尋和挖掘不同事物以及使用者需求問的關聯性。互聯網時代的崛起,帶給傳統產業的又一項重大沖擊就在于,它促使更多的人將對事物的關注點轉移到對事物之間的關系上,而這種關系也就是后網絡時代時常為人所提起的“聯接”。作為一門具有應用屬性的學科,環境藝術設計所要重視的不僅是市場以及社會的需求,更要重視客戶的需要。設計工作者不僅要著重考慮裝飾風格、空間利用、裝飾材料等基本元素和信息,更要考慮到客戶、材料供應商、建筑施工以及同行業其他設計師彼此之間的關系,更要熟悉當下市場、洞悉風格走向。就猶如每一年國際時尚界的四大時裝周,會引領下一季度的趨勢和流行元素一樣,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需要設計師也不斷收集案例、洞悉市場、熟悉風格,把握流行趨勢。而目前各個信息傳播渠道中,互聯網是擁有最快更新速率、并且保持新聞即時性的最佳渠道,感受設計前沿,自然無法離開互聯網。
再次,“互聯網思維”能夠助力環境藝術設計工作者帶給客戶不同的生活體驗。網絡的出現,讓任何一個人都有機會去接觸更為廣闊的世界,從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中找尋自己喜歡的、符合自己審美的裝飾和設計風格。所以目前在同行業中,客戶對于同類型飾品和材料的選擇頻率日益降低。相反,根據個人喜好,選擇符合自己需要、滿足自己喜好的定制服務則日益興盛。而要想實現這種效果,設計師就不可能離開互聯網,就必須在海量的網絡世界中,尋找符合需求的資源,滿足顧客的不同體驗需求。
2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的“互聯網思維”改革策略
以“互聯網思維”對傳統環境藝術設計教學進行改革,便可以從“互動”、“聯接”和“網絡”三個角度來展開。
2.1“互動”策略
利用“互聯網思維”而展開的教學互動,即實現師生平等的有效、雙向互動。比如教師可以和全班同學共同建立微信群,在微信群當中布置作業、分享實踐內容。比如利用直播的方式,反饋實踐感悟、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等。許多90后、甚至00后的學生,由于正逢中國網絡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時期,網絡語言更是時刻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改變其生活習慣,而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基于這些網絡語言展開互動,如此自然會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舉例來說,當教師開展中國古典園林的課堂教學時,如果單純只是以呈現案例的方式來進行授課,學生可能只是在一幅幅圖片、一段段文字當中感受中國古典園林,感受這一類型園林的風格,被動接受枯燥的理論,甚至不一定能完全消化。所以為了改變這一不良現狀,筆者會在正式授課之前,為學生拋出這樣一組問題:
中國古典園林有哪幾種主要類型?
皇家園林和私人園林的主要代表有哪些?
為什么中國的古典園林主要集中在江南?
中國古典園林的幾大要素是什么?
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在課前將這些作業布置給學生,而學生也可以利用網絡在課前將作業完成,在課上予以呈現。當然如果學生在課下通過多方信息渠道依然沒有收獲,那么其自然便會帶著問題,集中注意力去聽教師的講解,而教師只需要在課上稍加引導,將問題穿插在理論和案例當中,就能生成良好的互動效果。
2.2“聯接”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現階段越來越多的學校、教育工作者以及學生本人意識到該學科實踐的重要性,也會在課程設置和教學任務發布的同時,增加實踐內容的比例。但是當實踐本身缺乏良性指導和規劃時,其就極有可能變成“為實踐而實踐”的刻意行為,導致學生縱然實踐也沒有學到更多的東西,究其原因就在于實踐頻率過低以及實踐相對集中。像環境藝術設計如此具有社會實踐意義的學科,讓學生僅在某一個時期展開實踐、實踐結束之后立刻回到校園,那么學生所領略到的僅僅是某一時期內的工作狀態。我們面對的是千變萬化的市場、斗轉星移的風格,倘若個體忽視了這種前后一脈相承的關聯性和延續性,那么所謂的實踐,難以真正發揮自身的價值,其對于學生的成長而言也鮮有意義。
因此,為了充分發揮“互聯網思維”當中的“聯接”意識,學校在延續傳統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實踐路線的同時,可以將實踐的戰線進行有效擴充,即不局限于某一學年或某一學期,而是在完成一個專題的學習時便展開有效實踐,一方面是為了鞏固所學,二來是便于讓不同時期的實踐所得形成良性循環,始終保持與企業、與市場的高度關聯。而且,畢竟校園和社會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很多學生長時間棲身在校園當中,對真實的社會、真實的就業環境缺乏認知與關注,從長遠來說,高頻率的實踐也是助其適應社會環境、提高其市場競爭力的有力之舉。
2.3“網絡”策略
首先,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一群人的力量是龐大的,而集合無數人靈感精華和思維創造火花的網絡世界更是耀眼的藝術寶庫。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整合案例,結合當下的時尚流行趨勢,提煉、整合和總結出不同的學習案例、學習素材以及教學資源。
其次,藝術設計類課程不同于單純的理論和計算類知識的學習,有時候,一個優秀的設計作品依靠的是設計師獨樹一幟的創意,而有的則依靠設計師對流行趨勢的把握。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環境藝術設計的教學會相對于其它學科更加具有不確定因素、更加具有挑戰性,因而也更加需要網絡時代的大數據資源對課程設置、互動模式進行分析和選擇。
再次,學校方面可以利用網絡建立評價系統,為接下來的課程設置以及日后的擇業方向提供依據。評價系統的建立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面:(1)廣泛跟蹤已經畢業的學生在社會上的事業發展軌跡,形成數據分析,以便對接下來的教學工作提供參考依據;(2)建立備課評價系統,可以同時對教師和學生開放,讓師生利用網絡實現交流,為接下來的授課方向以及教學內容挖掘到新的靈感和提供新的依據;(3)建立實踐評價系統,包括課堂實踐和社會實踐兩個部分,采取雙向評價的方法,讓教師和學生進行互評,讓企業或者實踐單位作為第三方來進行評價——評價系統的生成,同時還要定期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更新數據庫,以便能夠對學生的就業實踐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3結論
較之傳統的教學方法,“互聯網思維”最為突出的特點便是打破常規、實現創新。在中國傳統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模式當中,學生的思維很容易長期受到教師個人思想的局限,而這對廣大從事創作、尤其是藝術創作學科的學生來說,是非常不利于其成長和發展的。而環境藝術設計學科要想利用“互聯網思維”,將其優勢得到最為淋漓盡致的發揮,關鍵就在于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和應用,以互動實現聯接、以聯接實現網絡,才能讓傳統教育煥發新的活力,更好地滿足當今社會對該行業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