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娟
摘要:想要更好地進行初中數學的教學,教師就需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以學生為中心,把他們的內在動力轉化為學習的力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稱為適應新時代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初中數學;創新意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初中數學的教學方法不外乎以下幾點:營造和諧、民主教學氛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注重人人參與,培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確把握“自學、解疑、精講、演練”四環節;運用激勵性教育原則評價每一個學生,教師只要牢牢把握這幾個方法,就可以充分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和數學能力,
一、營造和諧、民主教學氛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從心理學角度看,學生對知識的渴望、需求,是產生自主學習行為的動力源。動力源能否被引發為學習數學的動力,進而產生自學行為,這就取決于教師的如何引發和怎樣導向。由于學生的知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不同,教師應針對學生的不同實際情況和不同需求,創設不同層次的教學情景,努力營造萌發創造欲望,創造熱情的心理環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行為的產生。如讓學生預習《相似三角形》這一章時,教師不能死板地對學生進行作業布置,而可提出這樣的問題:不上樹你能量出樹高嗎?這樣做,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使預習取得良好的實效。
二、 注重人人參與,培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求知意識和創新能力,在學生掌握知識和思維方法的同時,教師要為之精心營造探求新知識的環境,使學生直接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開展問題,開展創造性的認知活動,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師生互動,教學生動,使教學活動產生最佳效應。
(1)讓學生動腦動手,學會自己觀察發現問題。如讓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性質時,先準備好大小不一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動手測量邊的長度,角的度數。這樣,讓學生通過測量和觀察,發現對邊相等,對角相等的事實,實踐出真知,對平行四邊形性質的理解就較透徹。
(2)讓學生人人動口,參與講座,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教師提出平行四邊形一定有對邊相等、對角相等的性質嗎?請大家想想看,討論討論。若是,又應怎樣加以證明?又如教師在定理公式的教學中不要過早下結論,而應引導學生參與探索,發現推導過程,搞清其中的因果關系。
三、正確把握“自學、解疑、精講、演練”四環節
(1)自學:包括學生課前預習、課堂自學。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自學中應用各種手段去發現疑難,提出問題,為學習新知識做好準備,也為教師的“導”提供依據。
(2)解疑:依據學生自學中提出的問題,先引導學生自己查資料或進行討論,自行攻關,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適當地輔導釋疑。
(3)精講:學導式教學是指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地學,而不是說教師可以“撒手放羊”,應該是更要講究“如何善于引導”。實踐證明:“導”應當精到管用,包括教學內容的重點講解和示范、演示、操作。教師都要針對學生難于弄清的主要問題和教材的關鍵(如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進行精辟地講解,或通過示范引導讓學生自己做結論,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能。
(4)演練:包括課堂的復習,作業的完成,實際的操作等環節。作業也可由學生自己或師生共同批改,然后評分,這樣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除上述四個基本環節外,還有輔助環節,如提示和小結。提示是指上課開始,教師導入新課時,要簡要地提出本節課的教學要求,要匠心地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以鼓舞“士氣”。
以上各環節之間既密切聯系又各有區別,彼此之間互相制約,環環相扣,形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其中各個基本環節是學導式的骨架,兩個輔助環節是骨架的補充,也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自學是基礎,解疑是觸媒,精講是條件,演練是綜合發展。學導式教學法沒有固定模式,不能生搬硬套,應根據各學科的課程目標、教學任務、學習對象和學生自學能力等不同情況,具體地將其四個基本要素優化組合。
四、運用激勵性教育原則評價每一個學生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開拓創新精神,要鼓勵學生學會批判性思維,能批判性地分析教材,大膽質疑,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而不要把什么問題都歸入“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模式中。這樣,才不致把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力窒息在一個固定模式中,才能使學生解放思想,更好地培養學生批判意識和發現、提出問題的能力以及開拓創新的精神。
課堂上應減少對學生不必要的約束,不要將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學生,應該看到,有些“后進生”往往操作能力強,想象豐富,思維發散而靈活。因此要寬容他們頑皮淘氣,欣賞學生的一得之見和特長表現,重視發掘這類“后進生”的創造天性,坦然接納學生的錯誤與失敗,幫助學生了解錯在什么地方,在關心和支持的氛圍下,讓學生從錯誤中獲得學習的機會,而一旦發現任何一個同學的“閃光點”,當老師的一定要珍惜這美好的火種,用激勵評價原則的催化劑去點燃它,讓它燃成熊熊的創新火焰。
參考文獻:
1.王繼偉,《利用圖形相似確定點的位置》2015年7期
2.覃秀會,《初中數學課堂之我見》2011年2期
3.李玉榮,《"拋物線為背景的正方形"壓軸題》2010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