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昌林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對農村小學的學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強化改革創新意識,另一方面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作為農村小學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要適應新形勢,更新觀念,創新工作方法,迎接新的挑戰。結合創建和諧校園等工作情況,在此淺談一下如何加強和改善農村小學的學校管理。
關鍵詞:農村小學;學校管理;教育改革;和諧校園
一、加強和改善農村小學的管理工作,校長是關鍵
一位真正好的學校校長,不僅要有管理意識,更要有正確的領導意識,更要具備公仆意識。這是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構建和諧校園的關鍵。小學校長要懂領導,善領導,更要具備領導意識。和諧社會離不開和諧校園,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同事關系??傊伺c人之間要和諧。在學校中,人和人之間,事和事之間,難免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這就需要領導做好協調工作,做好同事之間的溝通和協調,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使機構和機構之間,彼此配合;人和人之間,通力合作;事和事之間,互相促進,為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校長要真正發揮和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只有在工作中重視協調,善于協調,為學校師生員工提供一個自由、寬松、和諧的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才能使全體人員在愉悅的環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種合力,獻計獻策,共同把事情做好。首先校長作為學校的領導者和管理者,應具備現代化的管理理念。
二、在學校要樹立教學的中心地位
課堂教學是學校育人工作中一項最經常、占用時間最多、涉及面最大、內容最廣泛的活動。課堂教學時,堅決反對課堂教學的隨意性,形式化,要求教師平時課堂教學要有新意,不要總是老一套。在課堂教學上,要重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推進研究性學習,建立新型的教學關系和師生關系,大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引導學生彼此相互討論交流,重視合作方式的學習。為抓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提高教學授課水平和教學效率,我們對教學常規檢查、質量檢測、校本研究、骨干及課改典型教師的培養、教師的基本功、各種教學活動及競賽活動等常規性的內容進行有效實施。為此,我個人認為,校長除了管理外還不能脫離教育教學一線。假如只做管理脫離一線,對于教學管理只會夸夸其談。因此,我想作為校長還應該做教改、創新的尖兵。這樣才能有效、深入的帶領和推動教改,走出自己符合本學校實際的一條教改之路。
三、教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即教書更要育人
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優秀教師隊伍。優秀教師隊伍,個人認為是思想素質高、業務精湛。這樣的教師隊伍也是學校管理的關鍵。學校的一切工作以及效果全依靠于所有教師,要更好地發揮主導功能,教師必須有較高的素質。因此首先強化教師的育人意識,使他們知道作為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只有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營造出有利于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發展的環境;教師素質,包括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德育知識、心理學知識、德育滲透的技能技巧的等素質。作為校長要以身為范,嚴格要求自己,這樣才能帶動和影響教師;其次是教師在學生面前更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育人的能力。
其次要有一支高素質的班主任隊伍,優秀的班主任隊伍是使學校管理取得成績的保證。班主任素質和能力直接關系著班集體的形成和每一名學生的健康成長。因為班主任是班級的核心和靈魂,是班集體的創造者,班主任是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接觸時間最長,距離最近的人,又是對學生影響最深、最大的人,也是學校和家長溝通的橋梁和窗口。教育部曾指出要“班主任專業化”,要求將班主任工作從“副業”變成“主業”,這就對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為學校對班主任的選拔和任用一定要全面了解,不然會影響一個班級孩子的一生。
四、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建立在平等、互利、信任的基礎之上,學校管理的對象是人,應該由人出發,以人為本。作為現代管理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人本管理就是使每個人能充分施展才能,通過雙方的配合,將組織中的成員培養成技術加管理型人才。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學校管理中的“題中應有之意”。按照現在的教育理念,對青少年要做到先理解,再疏導,再教育,使孩子明白其內涵。關注師生需要,把師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極大地激發全校師生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除加強對師生日常行為的規范,還要加強對教學環境的改善。學校管理要在細節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選擇和運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要想實現管理的高效,就必須關注人的發展,將學校的發展目標和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目標進行有效的整合。
五、學生是創建和諧校園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創建和諧校園活動的主要參和者
(一)教育工作的最大特征在于它的工作對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動個體。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望能否得到誘發,直接取決于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會使學生感到寬松自由,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只有了解學生、保護學生,才能創設出使他們樂學的情境,激發起他們的創新欲望。
(二)注重校園內“和諧”人際關系。學校是孩子良好道德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場所。把德育蘊含在任課教師良好的言談舉止,豐富多樣的學校活動、催人奮進的校風、學風之中,其效果遠遠優于直接灌輸的德育方式。通過教學,師生交往、課外活動的不同方式,把社會價值轉化為兒童應該遵守的,并和其身心發展水平相符合的行為規范,形成尊重、關愛、公正、有序的校風、班風和學風,構建師生共同的道德價值體系和精神生活,學會自尊、自愛、誠實守信、友誼、寬容和關愛。這種現實的、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滲入他們的心靈,起到比說教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各式各樣、豐富多彩、富有教育意義的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寓教于樂、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不僅提高了兒童的參與意識,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而且有利于幫助兒童形成共同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形成團結、協調的人際關系,增強其集體意識和凝聚力。
在小學校開展加強學校管理、共建和諧校園的活動,就是努力把一所小學校建成平安、衛生、文明、和諧的校園,切實保障少年兒童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對農村小學校來說,這更是一次機遇和挑戰。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農村小學校的管理工作會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