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鳳
摘要:“意象”早在《周易·系辭》已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不過我們藝術中的“意象”與周易中的“意象”有所差別。所謂意象,簡單地說,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關鍵詞:具象;意象;抽象;真實;怪異
在所有的藝術中,分為具象,意象和抽象三大類。明確和區分概念是我們分析理解意象的關鍵。具象是存在于空間,而且能夠感知的一種形狀或形態;抽象是存在于人們的視覺中有很多種認定物體的產生;意象則存在于人的內心或思想中的一種感知物體或事態,但它并不直接展現。在欣賞意象繪畫時,學生疑惑,“為什么畫成這樣?”看似簡單的疑問,卻是我們再美術鑒賞過程中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正是由于意象繪畫是藝術家的“意中之象”,所以我們意在透過“象”了解藝術家傳達的“意”。
一、意象繪畫的“怪異”現象是我們分析理解意象繪畫的突破口。
“這幅畫怎么畫得那么怪啊?”這是一種好奇心驅使著學生對事物的了解。老師該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如何分析理解意象繪畫。
(一)意象繪畫的“怪異”與藝術家的個人經歷有關。
我們了解的意象畫家如中國的朱耷、齊白石、董其昌、林風眠等。再如西方的梵高、達利、高更、塞尚等。無論是中國的還是西方的他們都有著師承關系,還有自身的創新和特色。結合作品的“怪異”現象了解到底蘊藏著怎樣獨特的個人經歷。
朱耷的《鵪鶉圖》,兩只精神不佳的鵪鶉票白眼蜷縮著,上方是隨時要砸下來的石頭。畫家逸筆草草,繪畫出的鳥石著實怪異。我們再來了解朱耷,他是明末清初人,身為明朝皇室宗親,正當意氣風發之時,卻慘遭國破家亡,成為布衣平民,絕望中郁悶不已,削發為僧。期間精研佛理和吟詩作畫。他所畫的鳥石花草都是他人生遭遇的真實寫照。結合畫家經歷整個畫面預示著朱耷深處環境的危險,隨時會遭到清朝政府的追殺,鵪鶉的眼神表現出他對時代的冷漠和不安情緒。整個畫面筆墨圓渾,信筆揮灑,盡情的發揮了自己內心所壓抑的痛苦和絕望。
蒙克的《吶喊》是一個怪異的背景和人物,骷髏樣的人形用雙手掩蓋著耳朵,眼睛瞪著,嘴巴張大,他好像在拒絕傾聽和接受一切信息。藍黑與橘紅的色彩強烈對比,像恐怖的氣流煙魂不散。再來了解蒙克的人生經歷,他出生在名門望族,人生卻很不幸,看著親人一個個的死去。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使他心靈被死亡與痛苦所籠罩。所以蒙克所畫內容大多與死亡相連,代表著死亡的黑色是他常用的色彩。畫面中所傳達的信息總給人一種陰森,恐怖,神秘的氣氛。
所以說藝術家個人經歷的不平凡注定他們在意象繪畫中的表現是“怪異”的。
(二)意象繪畫的“怪異”與藝術家的時代背景有關
都說“時代造英雄”,這個是時代需要與適應時代的相互關系。藝術家生長的年代給藝術家指引了人生方向,也給他們的藝術提供了創作素材。
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是跟二戰有關的作品。畫面中除了一把斷了的劍以外沒有其他武器,但畫面氛圍充滿著戰爭的殘暴、痛苦 、絕望和死亡。畫家運用意象的立體手法夸張的表現每一個人和動物。猙獰的人物表情,肢解開的人體,嘶吼的馬面是痛苦人民的象征,冷漠的牛頭像妖魔鬼怪一般。整個畫面只用了黑白灰沒有一絲的彩色,這更能體現出法西斯發動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害是非常慘重的。
畢加索生長的時代遇上了二戰,所以他怪異的畫面是對二戰真實的寫照。除此外,還有中國的一些畫家也用自己的筆墨,借物抒懷,抒發著自己的胸中逸氣。鄭板橋,擅畫竹子,正是因為他在朝為官。他筆下的竹子總能表達自己正直清廉的秉性,也時刻提醒著自己的作為要端正。
二、意象繪畫是對客觀事物“真實”的主觀表達
在欣賞意象繪畫時,學生總會說其描繪對象不如具象繪畫來得真實。這里的“真實”往往是學生被眼睛所迷惑的“真實”。意象繪畫不只于表面的“真實”,而是一種客觀的真實,藝術家內心的“真實”。這種客觀的內心的真實藝術家只用單純的具象藝術描摹自然是無法表達的,所以他們通過一些繪畫手段進行夸張變形,使得自己的內心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宣泄。
中國山水畫家在畫山水時,總能巧妙的取舍,展現最好的山水。他們是把繁瑣的山石草木歸于心中的意象,撿起精華,通過筆墨技巧抒發自己的情懷。梅蘭竹菊四君子,看似大自然的景物。殊不知,文人雅客們賦予它們的美譽早已成為藝術家抒發胸中逸氣的繪畫題材。梅,是風骨清高的氣度;蘭,是幽芳自逸的寫照;竹,是勁節清高的秉性;菊,是孤芳自賞的心態。藝術家們總能不被表面的事物所迷惑,“真實”意在心中。
三、比較是分析理解意象繪畫的最好方法
在學習上,各學科總有很多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意象繪畫最好的學習方法是比較。我們可以比較不同繪畫種類,也可以在同一繪畫題材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
(一)具象繪畫與意象繪畫同一題材不同表現的比較
如果說具象繪畫是真實的描摹自然,那么它的原理就是攝影。呈現的必定跟自然極其相似。意象繪畫是主觀表達客觀對象,那么作品必定是圍繞藝術家的內心感受。
《教皇英諾森十世》《被牛肉片包圍的肖像》都是教皇的人物肖像,但是呈現出來畫面差異卻非常大。《教皇英諾森十世》是采用了具象藝術的表現手法。通過再現的手法刻畫一個逼真的教皇模樣,極力通過人物神情的刻畫表現出教皇的陰險、狡詐、多疑甚至毒辣的特征。《被牛肉片包圍的肖像》雖然也畫教皇,但運用的是意象藝術的表現手法。畫面不是注重人物神情和細節的刻畫,而是從整體畫面出發,運用意象藝術中夸張變形的手段來烘托畫面氣氛。畫面效果也能真實的表現出教皇的血腥、恐怖。但與具象藝術相比較更直接,更接近畫家內心所表達的情感。
(二)中西方意象繪畫手法的比較
不同民族,藝術家們運用自己的方式創造了不同的奇跡。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中西方的意象繪畫手法差異很大,卻有著意象藝術共有的特征,比較來它們的差異。
首先材料上,中國意象是純粹的水墨,西方則是油畫,水彩。中國水墨給人的第一印象也許是單一的黑白色彩,后來發展到其他彩色的運用。紙張畫筆的選擇上,中國畫用的毛筆都是極軟的的,寫意畫的紙張都是生宣。西方油畫的畫筆是稍硬的平頭筆,粗糙的油畫布。
其次,在筆觸設色上,中國畫講究筆墨技巧,干濕濃淡,皴擦點劃,隨類賦彩,一氣呵成。西方繪畫筆觸時而大塊鋪設,時而細筆點抹,顏色多次調和,一遍遍涂抹。這種筆觸設色的差異,造就了兩種不同風格的畫面表現。中國畫來得干凈灑脫,油畫則來得隨性厚重。
第三,在造型手段上,中國畫注重虛實的關系,以虛寫實。在表現技法上,中國畫講究“骨法用筆”,實際上強調的是筆法的修煉和功力。西方的繪畫注重的是科學的訓練和表現手法。由于民族文化的差異,中西方的藝術家們有著不同的觀察方法,認知角度和表達方式。
意象藝術的學習,是學生認知世界的一種渠道。掌握分析理解意象繪畫的基本方法,能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讓我們在美術學習中,培養審美的眼睛,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
參考文獻:
[1]洪惠鎮.中西繪畫比較[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0.
[2]易英 著《創造意義》,原載于《江蘇畫刊》,1994年
[3]羅春萍.意象繪畫研究.中國知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