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歡
【摘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每年都有許多的環境問題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如水災、泥石流、霧霾等等,給人們帶來了災害。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當今時代關注的焦點,因此保護環境刻不容緩。高中的地理學科在教材上與環境保護有著重要的聯系。如何在這一學科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值得廣大教師的深思。
【關鍵詞】 環境問題 高中地理 環境教育 滲透方法
積極開展環境教育、強化公民環保意識的必要性已然成為當前各國共識。我國高中地理教材以人類與環境關系為核心,系統介紹了地理環境基礎知識。正是該學科的知識架構及特殊教育功能,使其在新時期的環境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探討環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路徑。
一、 加強課堂教學滲透
課堂教學是實現環境教育滲透的主要路徑。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包含諸多環境教育內容,其中有些地理知識就屬于生態環境知識。所以,教師自身要先吃透地理教材,利用好教材,每堂課的教學設計都必須全面考慮環境教育目標,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有關內容,以便課堂教學中所滲透的環境教育內容更具生動性和感染力。
二、 重視開展課外活動
環境教育不僅要滲透于課內,還應寓于課外。高中地理教師可定期組織班級學生參加環境教育相關的課外活動,比如“垃圾分類回收”實踐活動,讓學生逐步形成“垃圾也是寶”的理念。又如“節約水、電、糧” 活動,引導學生樹立節約意識。同時,還應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盡量購買綠色環保產品,支持環保產業發展,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出行坐公交車、自行車,少坐家用轎車,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環境。最終使學生通過日常生活,切身感受到環境及環保問題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
此外,還可組織學生成立環境小組,對空氣質量、水污染等進行實驗檢測活動。還可利用“國際濕地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等紀念日,組織學生進行豐富多樣的專題實踐活動,比如在“世界水日”開展“節約點滴用水”活動,讓學生深入認識水資源的重要性,并明確當前水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培養和強化學生的節水意識,引導其形成良好的用水習慣。通過形式豐富、主題多樣的課外活動,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鼓勵他們主動向身邊的同學、朋友宣傳環保知識,讓每個人都積極參與到環保行動中來,營造社會環保氛圍,讓環保深入到每個人的內心。
三、 積極開發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高中學校最具特色的教學資源,特別是地理課程,每個學校均有其獨特的地理資源及校本課程資源,且蘊含著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教師可通過寒暑假或周末引導和組織學生對自己家鄉的生態環境狀況進行針對性調查,再撰寫有關調查報告。在每學期結束前,教師提前制定和公布本地區環境調研課題,讓學生自己進行選擇,學生可獨立調查,也可和同學組成小組合作調查。調研課題必須具備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四、合理利用教材內容,讓學生養成環境保護意識
高中地理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學科,涉及的知識內容廣泛,但是學科知識點難度不高,學生容易學習和理解。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關于環境方面的內容,如全球氣溫升高、資源過度開采,資源浪費等等,教師就可以合理地結合教材知識向學生們滲透環境教育。在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例如,以《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一課為例子,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水資源的重要性并且讓學生感受到水資源危機,讓學生樹立節約水資源的意識并且節約水資源。基于這個問題,教師就可以提問學生們平時是如何節約水資源的,應該從哪些小事做起。學生們都積極的回答:“用洗菜的水沖廁所。”、“洗衣服盡量用手洗,盡量少用洗衣機,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不用自來水時,要把水龍頭擰緊。”等等,最后教師就可以對學生所說的進行補充,引導學生從現在開始樹立節約資源意識,保護大自然。
五、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隨著經濟的發展,新媒體在經濟的發展下孕育而生,并且深入我們的生活。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大部分教師開始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教學。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把教材內容通過聲音、圖片、視頻等方式展示在學生面前,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例如,以《全球氣候變化》一課為例子,這一節主要簡述的是全球氣溫升高對全球的影響,如:氣溫升高會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自然災害干旱、暴雨、水災等增多,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教師可以利用課余的時間或者是專門給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們觀看一部名為《后天》的影片,該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叫杰克的美國氣候學家提醒美國當局,溫室效應正在引發地球災難,北極冰川的融化會讓地球重回冰河世紀那一年的劫難,但是并沒有引起美國政府的重視。災難悄然來臨,洪水、颶風、冰川融化等無法抗拒的自然債害,美國政府職能組織北緯30度的人民轉移到赤道周圍,大家在災難中如何死里逃生。在學生觀看完影片后讓學生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并且引導學生要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保護地球,防患于未然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
六、開展實踐活動,滲透環境教育
我們知道:只有讓學生多實踐,才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高中地理教師要肩負起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重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滲透環境教育。如在上到環境污染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隔一到兩個月的時間組織一次以保護環境為主題的課外實踐活動,可以組織學生打掃校園、清理校園每個角落的垃圾桶、清掃街道等等。在清掃活動結束時,可以把學生帶到田徑場讓學生圍成一個圈坐在一起聊天,首先由教師發起提問,讓學生們談談本次活動的心得體會。通過讓學生打掃街道,清理垃圾,學生們內心肯定有很多的想法。如:“養成良好的習慣,不應該亂扔垃圾,給他人減輕負擔”、“保護環境從自身做起”等等,在學生們積極踴躍的發言同時,學生就已經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這樣的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使學生明白了要從自身做起保護環境,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接受教材內容,滲透環境教育。
結束語
在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的今天,保護環境勢在必行,刻不容緩。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國家的未來,因此廣大地理教師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在課堂上結合教材內容,合理地滲透環境教育。最后呼吁廣大讀者都能從點滴小事做起,樹立環保意識,保護地球。
[ 參 考 文 獻 ]
[1]李連英.解析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環境教育[J].高中生學習:師者,2014(4):23-23.
[2]施偉偉.芻議新課標下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環境教育[J].新課程導學,2014(1):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