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發海
摘要:要想保證我國教育改革更加的連貫,應當提升學生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適應性。對于數學這門學科來講,初高中之間的過渡差異還是很大的,即使在初中的時候是班上的佼佼者,到了高中還是會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的,同時數學的學習量也會增大。這很容易打擊到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學習的積極性。本文就將探討如何有效的分析初高中數學銜接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制定相應解決策略。
關鍵詞:高中數學,過渡,問題,對策
由于高中數學要遠比初中數學深奧復雜的多,正是如此,才會出現學生初升高過渡階段數學成績直線下降的情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普遍出現,最關鍵的就是要求高一老師能夠重視學生初升高的銜接問題。如果學生在高一階段不能接受高中課程的變化,很容易導致學生心理障礙,從而影響整個高中的課程學習。
一、初高中數學銜接的問題分析
(一)數學語言和思維在抽象程度上突變
從數學專業性角度來看,高中數學課本中的專業術語增加,也就是說,高中數學抽象程度要遠比初中數學深刻,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高中數學的時候,總會有不適應。比如高一數學中涉及到的函數定義和性質,不論是語言還是思維,都是比較抽象的,需要學生利用一定的數學公式方能得出結論,而不是像初中數學知識一樣,能夠利用日常生活中已經存在的客觀事物來解決數學問題。如果能夠將學生的思維從具象培養至抽象,那么就說明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習高中數學的方式。
(二)知識的差異
(1)知識的獨立性大。初中時期為了提高學生的記憶,將數學知識進行連貫教學,這樣就能夠提升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效率。但是高中數學知識恰恰相反,每一章節的知識點是相互獨立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應該應用特有的解題技巧方能解決問題。
(2)知識內容的整體數量劇增。高中數學不僅僅在難度上劇增,知識含量也是明顯增加。
(三)學習方法的差異
初中數學知識的學習,重點在于將數學知識套用在固定公式中解決問題,這樣就沒有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和學習數學的方式。但是高中數學學習要求是既要掌握固定的知識點,還需要學習如何靈活應用,重在培養高中學生的數學邏輯,強調利用一定的判斷和推理方式來解決數學問題。
(四)身心發展的變化
由于初升高階段會有一定的差異,一旦學生沒有辦法適應差異,就很容易出現身心發展的變化。比如學生在初中階段一直是名列前茅,但是進入高中之后,沒有掌握全新的學習方式導致費力不討好,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喪失學習自信心,對數學學習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二、初高中數學銜接的方法與對策
(一)做好準備工作,為搞好銜接打好基礎
(1)搞好入學教育。要想保證以上差異不會對剛剛升入高中的學生有太大的負面影響,最關鍵的就是要做好入學教育,保證學生在剛入學階段就做好心理準備,并且能夠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入學教育就是為高一新學生講解高中與初中的不同之處,同時還應該為學生普及高中數學知識體系的特征,這樣才能讓初升高學生對高中數學有全新的認識。
(2)摸清底數,規劃教學
在高一數學教學中,要利用摸底考試確定學生的基礎如何,之后根據學生的程度來規劃課程教學方式和進度。
(二)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搞好初高中數學知識銜接教學
(1)優化課堂教學,重視高中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教育。向學生展示高中數學知識的思維方式,重點培養學生對高中數學的理解能力。強化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學,為學生提供高中新知識形成和探索過程。
(2)由于高中數學的學習方式重在自學,所以說一定要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引導的作用,利用課本教材,使得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充分利用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學習全新的高中數學知識。
(三)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利用多種方式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對于高中數學知識的理解,并且強化記憶。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客觀存在的實例解說知識點,這樣不僅能夠提升教學的趣味性,更關鍵的是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到知識重點。還可以利用類比分析、借助多媒體教學儀器進行解說等方式來豐富教學內容。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度,學生能夠更容易地學會高中數學知識,就能夠在剛開學階段建立起自信心,有助于后期高中階段學習成績的提升,以保證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
總結
通過上文的論述,我們能夠十分清楚地看出目前我國教育部門對于初升高數學過渡問題的重視度逐漸加深。首先在學生接受高中教育之前,應該向學生明確初中數學知識和高中數學知識的不同點,這樣能夠為學生的應對心理打下基礎,之后再采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提升學生對高中數學的認可度,并且盡一切方式提起學生對高中數學的學習興趣,這樣一來,才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樹立學習自信心。總而言之,教育要從學生出發,確保學生能夠在新的學習模式之下正確地學習,以實現初升高的順利過渡。
參考文獻:
【1】,王其國,《新課程下初中數學有效教學探索》, 數理化學習. 2008(05)
【2】,王先國,《淺談數學解證題中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