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順
[摘要]:學生學習的最佳境界在于以興趣激發動機,促進思維和想象,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以至獲得成功的快樂。教師要善于誘導、激發、表揚和鼓勵學生,培養其良好的、濃厚的興趣。
[關鍵詞]: 淺談 小學數學 小學興趣 方法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也就是給學生找最好的老師。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若被調動起來,思維就活躍了,探究知識就輕松了。就不是只停留在老師包講、學生包練的單調、枯燥機械重復的模式中,而是使學生得到相應發展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探索處了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一些具體做法如下:
一、以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是一門藝術,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靈活多變,保持新穎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自覺自愿,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盡量利用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學習創設一種愉快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感覺到每節課都有新意,都有新鮮感,讓學生每節課都有求知欲。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時,其基本方法是通過剪和拼,使新學習的圖形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學生一旦掌握了這種基本方法,就能舉一反三,很容易學會這幾種幾何圖形的面積計算了。所以專門讓學生動手簡拼圖形,觀察剪拼成的圖形與原圖形的關系,使學習以上三種圖形的面積公式不枯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皠邮植僮鳌边@種學習方式由于能夠吸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所以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求特別強烈?!痹诮虒W中創設問題情境,將會引起兒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興趣。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新知與舊識,已知與未知在學生的認識過程中造成沖突。教師就要利用這一矛盾沖突精心設疑,創造引發學生認知沖突,誘發學生思維動機的問題。這樣就能夠有效激發學生探究意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狀態,從而主動深入學習。如學習“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可在復習“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的基礎上設疑:“是否個位數上的數能被3整除,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呢?”然后請同學用“3、4、5”這三個數組成的書去驗證、去探知、去發現。這樣抓住學生認知矛盾設疑,能迅速把學生帶進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愿望。
二、優化課堂學習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要著眼于如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過程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師如果能夠圍繞學生這個主體,抓住教材所蘊含的創造性因素,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創設富有變化且能激發新異感的學習情境,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那么學生的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如果轉化教師角色,讓學生來當老師是一種好方法,我在教學異分母分數的加法“+”時,邊板書便提問:“你們仔細觀察,這道題有什么特點?”學生:“是分母不同的兩個分數相加。”師:“對,怎么加法,我們以前學過沒有?”教師巡視,見學生睜著迷惑的雙眼。生:“分母不能直接相加嗎?”師:“這個問題提得太好了,同學們那么聰明,聯系我們以前所學的知識開動腦筋想個辦法,看誰想的最快,就讓誰來當老師。”學生悄悄的笑,積極動腦相繼舉手。師再問:“有的同學已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了。我們請他們來當老師,大家要仔細聽,看他們的方法能不能解決問題,有沒有道理。”生甲:“因為分母不同,不能直接加減,我想:要先通分,把兩個分數的分母變成相同的?!鄙遥骸皩Γ∧蔷妥兂闪藙倢W過的同分母相加了?!奥犕臧l言,許多學生就動手計算。師生一起研究,學生當小老師既激發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他們的創造精神。
三、以良好的榜樣誘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著,教師除了用知識本身的科學性和興趣性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外,還應該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教師的言行、舉止、乃至穿著無不對學生的行為產生影響。教師必須以最佳的精神狀態展現給學生,以飽滿的激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優秀素質,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敏銳的數學智慧與學識,對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通過日常教學把對知識的渴求,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人類道德的崇尚以及對美由衷的贊嘆。這些豐富的情感融入言傳身教之中,才會增強教育的感染力。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進行認識性的學習,也進行感情性的學習,兩者是密切聯系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能把情感因素與智力因素結合好,以充沛的感情、生動的語言、嫻熟的教學技巧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溝通師生關系,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以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來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用多鼓勵和多表揚來強化學習興趣。
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有些學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很吃力,產生厭學的情緒,這時候教師不能單純以“批評”論事,對學生應該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絕不能諷刺挖苦學生,以免刺傷學生的自尊心,形成敵對意識,產生逆反心理,加深厭學情緒。而應以“鼓勵”為主,尋根問底,找出病源,對癥下藥。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教師必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其實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感到吃力、乏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習碰到困難時,得不到幫助和鼓勵,從而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對于這一類學生,應該在思想上給予鼓勵。他們一有進步,教師應該在思想上給予鼓勵。總之,要想讓同學有興趣,教師的教學就要有活力和樂趣,多一點對智慧的挑戰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在教學活動中得到充分的優化,教師得以輕松,學生學的愉快。
[參考文獻]:
1、柳海平,《教育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李維,《小學兒童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