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青
【摘 要】留守兒童是我國的一大社會問題,而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則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目前,我國留守兒童的家庭教養方式主要有四種,即隔代看護、父輩看護、單親看護、同輩或自我看護,父母的缺失不利于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本文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心理狀態進行分析,并就如何引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進行探討。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里健康;教養方式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由父母中的一方、其他監護人或兒童自行看護的16歲以下的兒童。家庭教養方式會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為促進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就需要針對兒童情況選擇最適宜的家庭教養方式。
一、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式
目前,我國留守兒童的家庭教養方式主要有四種:第一,隔代看護,這是農村留守兒童最普遍的教養方式。由于爺爺奶奶、外公外公的生活習慣和接觸的事物都與現代社會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容易導致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差。并且,祖父輩對待孩子的態度一向比較寬容、溺愛,容易使兒童養成自私的習慣,不利于其心理健康成長。第二,父輩看護,有些父母外出務工,將子女寄養在親戚朋友家中,所以親戚朋友對待孩子的態度一向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種放養模式的教養方式極易讓孩子養成我行我素、任性的性格,有的孩子甚至會覺得自己寄人籬下,容易造成其自卑心理,形成膽小怕事、孤僻的性格特征。第三,單親看護,單親看護的孩子容易缺失母愛或者父愛,父愛如山,缺乏父愛會使兒童缺乏安全感,不利于培養其勇敢、堅強的性格。母愛如水,缺乏母愛會使兒童的情緒不穩定,其人格容易出現偏移和障礙。在同齡兒童中性格一般會出現兩個極端,一類性格相對孤僻,不合群。另一類則相反,他們很調皮,喜歡惡作劇等等,以此來博得別人的關注。第四,同輩或自我看護,父母都外出務工,又找不到合適的看護人來幫助父母監護孩子,有些孩子就交由自己的兄長姐姐看護,沒有哥哥姐姐的兒童就只能自我看護了。這個時期的兒童自律性、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都還比較差,容易受到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導致其心理健康受到影響。
二、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分析
留守兒童是年齡在16歲以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于身心發育的特殊階段,特別需要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的溫暖。但是,受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留守兒童的心理容易出現偏差。緊張、焦慮、對立、抑郁等不良情緒在留守兒童中比較常見,孤獨、依賴、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為中心都是留守兒童比較突出的特點。比如,熱播劇《夏至未至》中,立夏就是單親看護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其性格敏感、缺乏自信,自卑心理比較明顯。隔代看護的孩子由于長期受到看護人的溺愛,其性格往往比較幼稚,依賴性強。而寄養看護的孩子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心理,使得其性格十分敏感,不愿意信任他人,形成總認為別人跟自己作對的偏執性格。自我看護的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親人的關愛,當看到周圍的同齡人感受家庭溫暖時,就容易產生不平衡心理,從而產生一些過激行為來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
三、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引導
(一)構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的責任。因此,作為留守兒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應將自己的主導作用發揮出來。首先,學校與家長保持良好溝通和交流,可以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針對學生存在的心理行為問題進行輔導,以便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比如,當留守兒童與其他學生發生沖突的時候,咨詢室應了解沖突產生的原因,通過開放的形式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認識到自身的錯誤,以免再與同學發生沖突。其次,學校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建立家訪制度,將學生在校的情況與監護人進行溝通,讓家長時刻掌握學生在學校的情況,并對監護人進行心理方面的輔導培訓,以科學的方法對留守兒童進行教養。
(二)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
留守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越強,其在面對問題時越能從容應對。因此,監護人應在家里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留守兒童養成獨立、健全的性格。比如,學校與監護人交流后,監護人應針對性的開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如與同學應該怎樣相處、與教師應該怎樣溝通、與長輩應該怎樣禮貌的打招呼等,以便為幫助孩子應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困擾。同時,學校還可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比賽,通過問答的形式強化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此外,學校還可邀請監護人一起參加安全教育活動,潛移默化地強化學生的自尊、自立、自理和生存能力。讓孩子了解到父母外出打工這一現實問題,引導孩子的心理,幫助他們養成正確的價值觀。
(三)加強父母對留守兒童的關愛
雖然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自己身邊,但仍然可通過不同的方式對孩子表示關愛,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讓孩子感受到親情的溫暖。目前,我國已經全面進入信息時代,智能手機、互聯網并不陌生,所以父母關心子女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比如,經常與孩子視頻聊天、遠程為學生輔導作業、通過QQ、微信、電話等與孩子聊天,關心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和每天的生活狀況,父母要隨時與孩子保持聯系,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非常受關注的。此外,父母還應主動與教師多聯系,家長要與學校共同對孩子進行監護,全面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
四、結束語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由于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為創造更好的經濟條件,父母不得不外出務工,所以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比較多,其心理健康問題受到社會、家庭的共同關注。因此,學校和家庭應聯合起來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父母要加強對子女的關愛,以提升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王豐盛,張建人,凌輝等.家庭因素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J].科教導刊,2016,(33):163-164.
[2]吳澤宇.農村留守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法律保護[J].求知導刊,2015,(13):46-47.
[3]王豐盛,張建人,凌輝等.家庭因素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J].科教導刊,2016,(33):163-164.
[4]張晶晶,李士雪,徐凌忠等.山東省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家庭養育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5,32(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