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展海
【摘 要】實驗是初中物理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將知識與實踐結合的一個環節。受教學條件限制,很多物理實驗不能讓每個學生都操作一遍,那么這時候演示實驗就占據了重要地位。在演示實驗中有諸多問題需要注意,本文從突出過程、思維觀察、多元設計和小組討論四個方面進行討論。
【關鍵詞】演示實驗;初中物理;教學策略
物理是一門實驗性的學科,進行實驗操作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演示實驗也是一個重要的部分,進行演示實驗需要注意一些細節上的問題,才能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下面人教版教材為例,具體分析幾個演示實驗中需要注意到的問題。
一、盡力獨創,突出過程
演示實驗的內容一般為重要的、經典的物理實驗,因此這就容易產生一個死板、僵化的教學模式。在演示時,教師可能會出現采用固定的演示實驗內容的方式,讓演示失去很多趣味。相反,如果盡可能地獨創演示實驗的設計方式,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突出實驗過程。
八年級下冊第九章《壓強》帶領學生走進了壓強的世界,測量各種物體狀態的壓強也成了眾多學生實驗中非常有趣的一個。探究液體壓強的影響因素的實驗可以說是一個必做的實驗,但是實驗的過程過于固定和僵化,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課堂上,我引入了一個新編的演示實驗,帶領學生重新認識液體壓強。實驗的設計拋開了帶有壓強計等精確測量壓強的工具,而是采用了直觀的方式讓學生重點關注過程,而不被繁瑣的實驗數據所困擾。測量裝置選用了U型壓強計,可以通過壓強計的液面高度差來輕松地比較壓強大小。在實驗中,我選取了測量深度與液體密度兩個測量指標。運用控制變量法,在不同深度的水中測量壓強,此為研究測量深度的影響;然后在相同深度的水和鹽水中分別測量壓強,此為研究液體密度的影響。通過對照,即可得出結論: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深度越大,壓強越大;密度越大,壓強越大。通過這一實驗,學生直觀地觀察到了實驗的一系列現象,可以更好地理解p=ρgh的公式,也就是在重力系數一定的情況下,液體的壓強和液體密度、液體深度正相關。壓強是一個體系比較龐大的知識,但是通過一個簡單的演示實驗,學生不僅掌握了液體壓強的公式,更進一步了解實驗的過程,對控制變量法等這樣的實驗思想有了深刻的認識。
通過演示,學生對實驗的過程更加感興趣,從而提升了實驗的演示效果。如果演示實驗和普通實驗千篇一律的話,那么演示的過程也就索然無味,失去了演示的意義。創新過程,獨創實驗才能將實驗過程凸顯得淋漓盡致。
二、思維觀察,深度剖析
演示實驗雖然沒有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但是仍然具有關鍵的教學意義,其原因就在于演示過程中學生的雙手被解放出來,才有了更多的精力去進行觀察,深度思考。“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以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物態變化”為例。觀察物態的變化是本章節的主要實驗之一,由于實驗的主要內容就是觀察現象,所以沒有必要讓所有學生都動手實驗,因此在講授中采用演示實驗是比較合適的。觀察水的沸騰是一個常見的演示實驗,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水從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演示實驗的設計目的除了展示現象以外,還有就是為了節約實驗用的時間。觀察物態變化所需的時間比較漫長,在課堂上進行實驗的時間有限,水從開始加熱到沸騰需要一個不短的時間,那么我們如何加快這一時間呢?這一問題作為一個實驗技巧,被我引到課堂上進行討論,目的是深度剖析演示實驗的設計過程,增強學生的創新力。學生經過積極的思考,也基本能提出有效的方法,即一開始就選用開水或者溫水進行實驗,因為我們觀察的現象在于沸騰而不在于加熱過程。采用了這一優化方法之后,在進行實驗時效率就非常的高了,我們順利地觀察到了水加熱到100攝氏度時開始沸騰的實驗現象。物態的變化重點在于物體的溫度情況,以水為例就是水的沸點為100攝氏度,這是水從液態變為氣態的臨界點。演示實驗的要點在于觀察現象,在水的沸騰實驗中,我帶領學生深度剖析了沸騰需要滿足的條件并且優化了過程,雖然沒有進行操作卻也為學生增進了設計實驗的能力。
演示實驗不僅只是讓學生“袖手旁觀”的,而是需要觀察者付諸深度的思考。通過思考,觀察者才能發現實驗現象中蘊藏的奧秘,分析出優化實驗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用深刻的思維去觀察,才能從知識深處剖析演示實驗。
三、多元設計,定性分析
無論是演示實驗還是操作實驗,精心設計這一過程是必不可少的。演示實驗有千千萬萬,每個用到的實驗都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設計,讓學生能直擊現象本身。演示實驗的多元設計,可以去除糟粕,能夠直觀地進行一些定性分析。
以九年級第十九章“生活用電”為例。生活用電要注意到兩點,一個是安全問題,另一個是節能問題。通過課程知識的學習,學生應當在生活用電中掌握一些實用的技能和用電常識。為了提升學生安全用電知識,也是出于分析實驗的目的,我在課堂上進行了一個 “燈泡在何種情況下會燒毀?”的演示實驗。我以小燈泡為主要實驗對象,連接了一個簡單電路,除電源、開關等必備的器材外,我還在干路串接了一個滑動變阻器,燈泡兩端并聯上一個電壓表。演示實驗開始,進行通電,調整滑動變阻器,由電壓表的讀數可以發現當燈泡的電壓超過其額定電壓時,馬上就燒毀了。演示中只有電壓表這一個讀數,因此不需要進行定量分析,通過定性分析就可以得出結論:用電器兩端的電壓超過額定電壓之后就會被燒毀。這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常規的實驗設計,也符合課本中的知識。但是還有一個實驗點需要進行展示,那就是過熱燒毀。在演示時,我們還發現燈泡的電壓控制在額定電壓上,但是時間稍長,燈泡就自動燒毀了。這又是什么原因?在這種情況下,連電壓表讀數這一數據都不能反映問題了,這個現象需要純定性分析了。結合課上講的焦耳定律,加上我在演示實驗中的提示,最終學生都完成了定性分析的過程,認識到燈泡的電阻絲產熱還通過時間的積累,電壓達到一定程度,通電時間稍長,電阻絲也因為過熱而燒毀了。
演示實驗的設計要從多個方面著手,甚至要考慮到臨時發生的情況。多元設計的方法也不必拘泥于實驗數據,能夠做到定性分析就已足夠。
四、小組討論,自主歸納
雖然演示實驗不要求學生按照正規的實驗流程進行操作,但是并不意味著學生不能進行實踐參與。演示實驗也可以放置在學習小組中,通過各組的互相演示,可以形成自主歸納知識的學習過程。
在九年級第二十章《電與磁》中有一個制作電磁鐵的實驗。作為一個演示實驗,我并沒有剝奪學生的操作權利,而是將學生進行分組,每組學生去各自查閱資料,了解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哪些因素相關,然后各組制作一個磁性較強的電磁鐵到課堂上來進行展示。這樣一來,演示實驗既保留了觀察現象的特性,又讓學生參與到了操作中。在最后的演示中,有的小組采用傳統的“鐵釘”鐵芯,認為磁力集中在一點會更有效一些;有的組采用“矮胖”的鐵芯,認為大的接觸面積能夠傳遞更多磁力。展示過后,學生們需要分組討論電磁鐵磁性強弱與什么有關,自主歸納實驗的結論。
通過小組的活動,演示實驗更加靈活,更加引人深思。自主學習是當代學生應有的素質,小組討論、實驗探究的方式讓學生的研究問題能力得到了一個提高。
綜合來說,演示實驗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演示實驗可能面對模式僵化的問題,因此設計實驗時需要教師的反復推敲,進行實驗時需要師生的默契配合。
參考文獻:
[1]辛智學,趙霞.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做好演示實驗[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4,25(8):80-81.
[2]何鵬沖.物理演示實驗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甘肅教育,2008(24):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