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兵
摘要:初中階段的學生心理素質尚未成熟,也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學校有責任和義務對學生進行有效培養。本文詳細探討了如何加強在初中體育課中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初中體育; 學生的心理素質;鍛煉途徑
處于青春期階段的初中生,缺乏足夠的心理素質,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全面地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打造健全的個性,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在初中體育教學中,通過體育運動可以使學生心理更健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養,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大腦發育。
一、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環節,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受傳統教育的束縛,學校大都偏重于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文化教育方面,而輕視體育方面的教育。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學生形成一種惡性的循環:沒有了足夠的運動,使得身體素質極具下降,正因為如此,學生變得懶得參加體育活動,對運動活動缺乏信心。這種錯誤的認知概念使得初中體育學習效率的下降。因此,初中體育教師應注重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首先,從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學生的興趣出發,考慮學生的體能等方面,進行教學內容設計,豐富教學的內容,使學生能夠通過體育活動發揮自己的特長,在運動中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其次,教師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比如,使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將參與者分成若干個小組,采用比賽的機制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不僅增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還培養了學生的心理素質,發展了健康的心態。
二、采用受挫教學法,提高學生的抗挫能力
培養初中學生的抗挫能力是鍛煉學生心理素質的一項非常重要內容,學生在具體學習的過程中,難以避免地會遇到挫折,如何有效克服遇到的這些挫折,先決的條件就是要具備很強的抗挫力。初中體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充分發揮這一學科的特點,依托學生的實際承受能力和特點出發,設置一些可以完成的障礙或困難,引導學生自力更生把設置的這些問題有效解決,這樣,即磨練了他們的意志,又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抗挫能力。例如,在課堂上開展各種形式的測試和比賽,利用每個人各自的優缺點,分出輸贏。可以讓一名打籃球比較擅長而長跑能力不足的男同學在三分鐘內跑完一千米的目標,讓他知道自己雖然打籃球優秀但是在其它方面就不一定是強項。同時還可以給在長跑方面優秀的同學制定更高的目標:讓他以更短的時間突破兩分四十秒完成的八百米的長跑。讓她明白自己還沒有達到這項領域的頂峰。通過合理、恰當的批評,安排一定的挫折,可促進學生抗挫能力的提高,讓其反思自己的不足,以便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組織各種體育比賽,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
隨著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人們越來越關注學生的競爭力意識。據有關的資料分析,學生比較側重于文化方面的學習,他們對體育并沒不十分關注,而且缺乏體育運動的興趣。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心理素養,首先需要動員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參與性,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開展體育比賽就是其中的一條途徑,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景。例如,在接力訓練中,體育教師可以嚴格按照群體同質性,群體異質性原則,把全體學生分成若干組,進行群體之間的比賽,并選出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比賽的小組。由于初中學生具有爭強好勝的心理,在比賽中他們非常情緒高漲,為了取得勝利而不懈努力,這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是非常有幫助的。
四、遵循個性化的教學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身為老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體育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可以將學生覺得自己優秀的項目和學生覺得不擅長的項目進行統計,為以后教學提供參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觀察和培訓顯得尤為重要。例如,例如有些學生天生個高腿長,他覺得自己適合做跨欄和跳遠項目,可是他的彈跳力不高,鑒于他的身高優勢打籃球也許更適合他。個性化教學就是要針對學生自身的特點,選取適合的項目。比如,教師可以為體態輕盈的學生選取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跳高訓練:為他們制定能力范圍內的訓練目標。制定目標的目的不是要將同學訓練成哪方面的精英,而是要讓他們明白沒有實現不了的夢想,只要堅持,每個人都會獲得成功。
五、增進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主動性
自從中國教育改革實施以來,課堂教學不再是知識教學活動的單邊教學,教學工作更加注重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更加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溝通的重要性。這不僅單指的是文化方面的課堂教學,體育教育也是如此。開展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互動,可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因為學生與老師在互動活動中,老師可以及時正確地引導學生,學生可以通過老師的正確指導進行學習改善,通過老師和學生不斷的進行溝通,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從而使得學生在良好的師生氛圍中鍛煉出良好的心理素質。
六、實施激勵機制,進行各種教學激勵
我國的初中體育在改革的大浪中發生了質的飛越,最為顯著的一點就是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大大增加了,這些變化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是分不開的。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增加了學生的激勵措施,使學生自覺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伴隨著學生的整體素質心理素質都得到了改善。
結論:
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校轉變教學理念,打破傳統的只追求成績的束縛,要注重學生的綜合發展,培養新時期的接班人。因此,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除了對學生進行體能訓練外,還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實現學生身心全面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鄧騰.淺談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J].學周刊,2011,15(08):204.
[2]萬叢靈.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心理素質鍛煉的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3.12(09):23-24.
[3]李崇珍.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心理素質鍛煉的途徑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34):110.
[4]王志國.初中體育教學中應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鍛煉[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0(02)
[5]代峰.淺談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J].學園,2013(8).
[6]盛久埂.初中體育教學中如何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J].科教導刊(下旬),2015,12:130-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