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建娟
摘 要 以義務教育初中階段蘇教版生物教材為例,研究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滲透職業生涯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職業意識,了解職業精神,滲透職業技能,豐富職業體驗,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關鍵詞 初中生物教學 職業生涯教育 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美國心理學家舒伯在生涯發展理論中將生涯發展分為成長(0~14歲)、探索(15~24歲)、建立(25~44歲)、維持(45~64歲)與衰退(65歲以上)5個階段。初中生的年齡大多在13~15歲間,處于職業生涯成長與探索的過渡期,對未來生活充滿幻想和期待,是生理和心理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他們逐漸開始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關注、探索職業的意義和未來的發展,并嘗試著規劃自己的人生。可見,在初中階段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對學生職業選擇以及他們終身的發展方向都至關重要。因此,在初中階段實施職業生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我國當前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展職業生涯教育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斷去探索、去研究。在生物學科教學中有意識地挖掘課程資源,將職業生涯教育滲透于課堂教學及學科活動中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也很有價值。以下是多年來筆者在義務教育階段生物教學中所做的一些職業生涯教育滲透的嘗試與探索。
1 挖掘教材素材,樹立職業意識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課程目標要求學生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是依據課程標準,為師生教學而編寫的教學材料,教材也是學科信息傳播的主要方式。生物學與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聯系非常密切,社會生活中與生物學相關的職業非常廣闊,涉及領域眾多。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生物學科的這一特點,幫助學生了解職業的基本信息,樹立職業意識。在初中生物第一節課上,介紹生物學科的知識領域時,筆者就給學生出示了一張自制的生物學科職業介紹表,通過這張表向學生介紹當前社會生活中與生物學相關的眾多職業領域,以此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筆者對初中生物蘇教版教材中“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的章節位置及相關職業進行了整理統計,見表1。
在以上章節教學中,筆者以“職業鏈接”的形式給學生滲透相關的職業信息。比如,在學習“膳食指南與食品安全”一節時,向學生介紹“營養師”這一職業,其主要任務是進行營養檢測、營養強化、營養評估等,幫助人們保持健康;在學習“生物的變異”一節時,向學生介紹“育種工作者”這一職業,其主要任務是培育符合生產、生活需求的動植物新品種,如抗病蟲害、抗旱、抗鹽堿、高產、優質等特性;在學習“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一節時,向學生介紹“生物醫學工程師”這一職業,主要任務是運用生物工程的基本知識與技術,富有實踐與創新性地研發各種基因工程藥物,如激素、疫苗等,使千百萬患者受益。通過“職業鏈接”的介紹,使學生獲得更多的與生物章節內容相關的職業信息,從而幫助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發掘適合自己未來的職業領域。
實踐表明,教師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融入相關的職業生涯教育,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職業視野,而且有利于學生在進入高一級學校后選擇生物學作為進一步學習和選擇職業的專業方向,對提高中學生生物學科的職業意識很有幫助。
2 借助科學史料,了解職業精神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生物科學史料的內容,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幫助學生了解職業精神,激勵他們認真學習、刻苦鉆研,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在蘇教版七年級下冊“人體的激素調節”一節中學到胰島素時,筆者給學生介紹我國科學工作者用化學方法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蛋白質。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觀看相關的視頻資料,其中科學家勇于創新、報效祖國的精神和事跡,使學生深受感染,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勇于為國家奉獻的愛國精神。
在蘇教版八年級下冊“免疫”一節中學到疫苗時,筆者給學生講了天花疫苗誕生的故事,18世紀天花在歐洲廣泛流行,死于此病者達1.5億人以上。英國科學家愛德華·琴納立志解決這一重大醫學難題。經過20多年刻苦研究,終于證實了對人接種牛痘疫苗,能使人獲得對天花的永久免疫能力,挽救了無數生命。學生通過學習免疫學之父面對困難堅定不移、堅持不懈的態度,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樹立良好的職業精神。
實踐表明,生物科學史的學習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情感發展三方面有機地融合起來,通過對生物科學史料的學習,學生能主動地沿著科學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去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感受科學家獻身科學的職業精神,并對一些相關職業素質有所了解。
3 開設校本課程,滲透職業技能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校本課程開發已成為初中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和熱點話題。國家教育部在1994年頒布的《普通中學職業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為《綱要》)中規定了職業指導的四項內容:了解社會,了解職業;了解自己;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擇業觀;培養選擇專業或職業的決策能力。《綱要》還規定,初中階段職業指導的教學課時不低于15課時。
我校生物教研組結合本校的特色,挖掘所在區域的教學素材,構建了本校的生物校本課程——“生物‘食驗室”,以此來培養學生未來職業生涯中需要的品質和職業技能,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例如,校本課程中的“野菜篇”就是以南京野菜為研究對象,通過拍照、制作標本等活動對野菜的形態結構進行觀察、記錄和研究;通過測定不同野菜中維生素C的含量,了解其與人體健康的關系;通過資料分析,了解不同野菜中的藥物成分,從而進一步了解野菜的藥用價值;通過查閱資料、民間訪談等多種形式,搜集并整理有關野菜的故事、民俗。這些校本課程在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增強了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懷。
實踐表明,校本課程的實施有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努力求知、樂于探索的心理品質;同時,活動中小組團隊需要分工合作、交流分享,既提高了學生的交往能力和表達能力,也促進學生學會了傾聽他人的意見,學會了彼此尊重,培養了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這些品質和能力的培養必將為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打下重要的基礎。
4 開展實踐活動,豐富職業體驗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一次體驗,可以映射出生活的智慧。開展多種實踐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職業體驗,了解更多的職業知識,是探索自己是否適合某個職業的最好途徑。
在學習“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應用”時,教師組織學生參觀學校附近的“格冠生態園”,讓學生走進真實的蔬菜大棚、花房等,與生態園經營管理者面對面交流。這樣既高效完成了學習任務,又親身體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增強了對農業工程師等相關職業所需素質的認識。在學習“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園”時,開展模擬情境教學活動——模擬召開“保護生物圈國際研討會”,讓學生角色扮演來體驗職業,鍛煉了學生的職場技能。在學習“鳥類的生殖與發育”時,組織學生參觀身邊的“養雞場”,與養雞場飼養員親密接觸,體驗他們勞動的艱辛。
實踐表明,企業參觀、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體驗式的教學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情感體驗,對學生的生涯發展起到實質性的幫助。教師還可以開展生涯咨詢活動,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指導服務;進行網絡系統的開發,讓學生通過網上輔導了解職業世界,探索個人興趣,進行生涯規劃。
5 結語
通過在生物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教育的實踐探索,發現合理的將職業生涯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初中生物教學中,可以喚醒學生的職業生涯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生物學科的學習,為學生未來的職業與人生價值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但同時也發現初中生對職業的了解僅停留在表層,對職業缺乏深層次了解,對社會生活不夠了解,因此在初中階段進行職業生涯教育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盡量為學生提供更多職業體驗的機會,使生涯教育這門課程的運用更加廣泛和深入!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5.
[2] 趙士果.中學階段實施生涯教育課程的必要性透視[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6(3):143-148.
[3] 高琰妮,王乃戈.美國STC理念下的中學生涯教育對我國的啟示[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18):12-17.
[4] 葛鑫,李森.國外中學職業生涯教育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8(9):140-141.
[5] 覃章成.初中職業生涯教育課程的開發[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9):41-43.
[6] 熊國勇.美國高中主流生物教材中的職業教育[J].教學與管理,2014(3):153-156.
[7] 王紅梅.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思考[J].中學生物教學,2016(4):30-32.
[8] 周貴才.職業生涯教育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文教資料,2014(27):16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