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摘 要]本文分別從如何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如何把握時機引導互動、如何實施互動、對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數學教學;師生關系;師生互動;有效課堂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方交往、對話、溝通和探究學問的互動的舞臺,是學生探究知識、獲得發展的場所。課堂中師生互動是我們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主陣地,是創造有生命課堂的主渠道。那麼,師生互動如何去實現呢?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學活動是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要實現師生的交往互動,教師首先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徹底摒棄“師者為尊”的傳統意識,給學生充分尊重,讓尊重走進課堂。例如在講述“圓柱和球”時提出問題:“是不是會滾動的就一定是球”時讓學生討論,甲同學:“這不一定,圓柱也會滾動呀。”這時老師不輕易表明觀點,在學生繼續思考后,教師因勢利導共同歸納出:會滾動的不一定是球,圓柱和球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會滾動。教師按上述處理尊重了學生的自尊心,不包辦代替學生自己的學習行為,學生從實踐中得出結論,也形成了一種無拘無束、平等融洽的教學氣氛。
二、把握教育時機,引導互動
教與學是教學活動中兩個互動的主體。學生的“動”具有主動性和能動性,但基于自身知識和能力的局限,沒有教師的參與引導,很難動得自如、動得深刻、動出創新。一句話,在教學中,學生的言聽計從是由教師領導著進行的,只有當教師不失時機地把握教的機會,引導、點撥、質疑、啟發、調節,才能調動課堂氛圍,激發互動,把握什麼樣的教學機會及時“出擊”激發互動,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問題。在教學中,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看書自學遇到難點、疑點時,組織學生討論,教師參與其中不斷點撥,適當提出一些“爬坡”性問題,引導、啟發、解惑。
2.求異、探新、延伸遇到困難時,提建議導向誘思,提供信息“鋪路架橋”,教給方法,開拓思路。
3.學生因一時成功而自滿時,及時設置障礙,然后讓他們探索沖破障礙。
4.學生遇挫感到氣餒時,提供通向成功的信息,幫助他們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激發互動的教學時機多數情況下靠自己創設,因此,為了實現課堂教學有效的互動,教師需要在備課時根據所要講授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對如何互動做出精心的設計。
三、師生互動的實施
實施師生互動的關鍵是什么?師生互動中,我們遇到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師動生不動”。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是直接原因還是教學內容與教學行為脫離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因此實施師生互動的關鍵是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讓他們通過自身的實踐和情感體驗,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使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在師生互動中,教師的導是關鍵,首先,教師要導出學生的主動自學和思考,要導出師生的共同探究,相互交流,實現認知層次上的互動。其次,教師要極力營造寬松的氛圍,創設和諧的情境,情境交融,情感互動,以實現通情達理,促使內化。
1.靈活組織學習材料,創設學習情境
心理學研究證明:小學生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在教學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數學知識的抽象概括性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也正是阻礙師生互動的根本所在。因此在教學中組織學習資料時,就要緊密聯系學生實際,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開發和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選擇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生動有趣的素材,并以豐富多彩、活潑形象的形式呈現于學生面前,為學生提供積極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更大的空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在教學中充分運用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努力從多角度、多方面地展現知識內容,使抽象的教學問題具體化,從而把教學知識結構與兒童原有的認識結構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支持下,主動地去觀察、去操作、去猜想、去探索、去推理。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時,一味地給學生講元、角、分的換算方法,學生難以接受。如果換一種方法,在學生已經對人民幣有所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到超市購物,建立購物的直接經驗,初步對人民幣進行感知。課堂上組織學生設計模擬超市,教師扮演“售貨員”、學生扮演“顧客”等各種角色,然后角色互換。學生仿佛又回到了真實的生活中,參與的積極性高漲,學生憑借自身經驗,信心十足地與同伴交流,與“售貨員”交流,與“顧客”交流,加深了對人民幣的認識,真正體現了“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的基本理念,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互動交往的必要條件。
2.優化教學結構,形成良好心理準備
教學結構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的組織,促進教學內部諸因素間形成比較穩定的聯系,進而產生積極的整體效應。教學結構的優化,不僅決定著教學環節能否自然流暢,時刻體現學生現時需要,也決定著教學諸因素的交往是否協調發展,是促進互動交往的關鍵。教學結構優化包括教師、學生、教材、媒體之間的橫向組織結構的優化,也包括激活學生內部動力,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縱向結構的優化。
優化橫向結構就是要在教學活動的全部環節,充分發揮教師、學生、媒體間優化組合的整體效應,把整體教學、小組學習、個體學習及個別指導等方面有機組合,恰當協調,以保證每個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掌握最適合于他的學習方法,最終達到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的進步。
綜上所述,教學是一個師生雙方的互動過程,師生兩方面積極性的充分發揮與協調配合,是教學成功的重要前提。教學中的師生互動說到底就是要改變“滿堂灌”的注入式教學,讓學生切實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因此,只有變教師的“獨角戲”為師生的“交響樂”并讓互動成為其中的主旋律,師生才能在和諧配合的過程中更好地教和更好地學。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