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琦
【摘要】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減速不減勢的雙引擎,一定要適應新常態下經濟發展規律,制訂頂層規劃的創業創新政策,完善扶持創業創新的機制體制,將“互聯網+”與創新創業新相結合,改造傳統引擎,增強發展后勁。
【關鍵詞】新常態 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
在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概念;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提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同年,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對推動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起到了指導作用。
一、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大眾創業呈井噴趨勢,大學生、海歸人員和農民工成為大眾創業的主力軍。據統計,2010~2015年,大學生自主創業比率逐年增加,2010年為2%,2013年達到2.5%,比2010年提高0.5個百分點,而2015年大學生創業比率達到4.8%,同2010年比增長明顯,表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調查顯示,在自主創業的大學生中,以實現自身創業理想為創業目標的占比50%以上。海歸人員創業比例也不斷提高,2010年只有1%,2015年增加到7%,其中90后所占比例為30%以上。在外出的農民工中,創業人數也成逐年增加趨勢,由2010年的11萬人增長到2015年的100萬人;而在返鄉的農民工中,有創業意愿的也在20%以上。
我國長期堅持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加快科技體制改革。2015年我國研究與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1.7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1%。新增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5023項,“863”課題計劃2500項;建立省級以上高新產業園區183座,園區內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300多家,累積補貼605億元。2015年國家專利局共受理境內外專利申請273萬件,授予專利169萬件,簽訂技術合同35.7萬份,累計成交額9567億元。比上年增長16.4%。
“互聯網+”產業迅速發展,網購、海淘、大數據、移動支付等已成為當下熱點。傳統產業與互聯網技術相融合,促使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催生出一大批新興產業。物聯網、云計算、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成為新常態下經濟新的增長點。2015年全國網上零售額為3.69億元,增長64%,增長幅度超過傳統零售業30個百分點,占全社會零售總額的25%。
二、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創業意識,創業者比例偏低
當前我國適齡勞動人群整體創業意愿不高,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多數城鎮居民寧愿領取一份不高的固定工資,也不愿意承擔創業風險。本應成為創業主力的大學畢業生,由于受到社會和家庭的雙重壓力,雖然創業意愿較前幾年有較大提升,但整體比例仍然不高。根據中國青年報201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八成的應屆畢業生首選的工作是公務員、教師等事業單位,其次是銀行、國企等,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不足兩成,而且七成以上的父母反對子女創業,希望子女創業的不足5%。
(二)創業者缺乏良好的創業環境
首先,創業者缺乏創業指導。“大眾創業”的創業者中大學生占大多數,他們剛踏出校園邁向社會,對行業前景和項目風險缺乏清晰認識,對企業法規、稅收制度等法律制度并不熟悉,創業僅憑自己的一腔熱血難免會受挫。其次,創業者和投資者交互困難。由于多數創業項目風險較大,小型創業者又缺乏融資渠道,創業者普遍存在資金困難,近九成的創業者認為缺乏創業資金是制約創業活動的主要障礙。
(三)產業技術中核心專利技術占比較低
2015年我國新增專利170萬件,其中境內專利占61%,將近40%的新增專利來自于國外,而在移動通訊、互聯網、計算機等高新技術領域,國外專利占比70%以上。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在高新技術領域擁有全世界90%的專利,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僅占10%。由于缺少核心專利技術,我國一直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下游,出口產品仍以低附加值、高能耗的制造業為主,裝備制造業雖然規模龐大,但真正體現核心競爭力的高精尖技術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一些過民經濟和高技術產業急需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設備仍依賴進口。
(四)缺乏對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我國十分重視先進技術的引進與吸收再創新,從早期的“以市場換技術”到后來的“自主研發”體現了由模仿到創造的質變。但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明顯:我國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用于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經費比例為1:1,遠低于日、韓的1:5和美國的1:10。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高能力薄弱,嚴重抑制了我國工業企業的發展,造成了重復引進的資源浪費。
(五)研究發展投入不足
2015年我國研究發展(R&D)經費14169.88億元,較2014年增長40%,從總體上看,我國R&D投入總量巨大,且逐年遞增,但其占GDP比重較小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2015年我國R&D經費占GDP比為2.1%,遠低于美國的5%和韓國的3%。此外,我國尚未形成企業—高校—市場三者交互的研發創新平臺,專利技術的商業轉化能力較差。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大中型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比不大,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偏低;大型科研設備、研究數據匱乏、利用不足,并且存在重復購置、分散落后等問題。
三、對策建議
(一)打造新常態下適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機制體制
一是創業期的企業利潤率較低,通常難以實現盈利,國家應通過制定相應政策法規,在增值稅、所得稅方面給予進一步優惠,如延長優惠期限、提高稅前扣除比率。二是降低小微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標準,當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標準中對年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要求較高,創業期的小微企業難以達到,為激發企業創新動力,應把專利和新產品納入認定標準范圍之內,同時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給予省市政府更多自主權,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全面清理非行政許可,為企業“松綁”、“減負”,明確出臺責任清單和責任清單,讓廣大創業者明白哪些是創業機會、哪些是創業“雷區”;著眼頂層設計,加強各級政府部門間的協調,自上而下梳理各部門、各級政府出臺的政策措施,建立支持創業創新的政策網絡,保證各級層政策的一致性和協同性。
(二)將“互聯網+”與創新創業新相結合
一是利用互聯網金融平臺,拓寬創業企業的融資渠道,互聯網金融平臺能夠跨域地域的限制,無論是地處偏遠山區還是城郊縣村,創業者均可借助互聯網與機構投資者相聯系,宣傳推廣自身的創業項目,進而獲得資金支持。二是利用互聯技術完善投融資模式,將創業孵化器與機構投資者對接,同時引入高校、科研機構,打造三方參與的技術成果轉化創業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境內資本與國外先進技術相結合,學習國外先進的孵化模式,加快形成“企業—孵化器—加速器—創業園區”的孵化產業鏈,提高園區內企業信息化水平,孵化和培育具有成長前景的高科技創業型企業。三是推動“互聯網+公共服務”的新模式,政府通過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等推廣宣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扶持政策,建立以大數據和云平臺為依托的智能化管理服務體系,逐步放開數據接口,與企業、高校共享數據,降低運營成本。
(三)鼓勵支持大學生、科研人員主等創業主體創業
一是鼓勵大學生創業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創業政策,如支持大學生保留學籍創業、彈性學分制度;其次,要充分利用高校資源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支持,如開辦創業課程,提供創業規劃指導和場所;最后,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優勢,探索適合大學生的“互聯網+”創業模式。二是鼓勵科研人員創業應放寬對科研人員的制度性束縛,加快落實離崗創業政策,完善企業、高校院所人才交流制度,鼓勵科研人員轉化科技成果創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