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書霞
摘 要:語文能力的培養牽涉到方方面面,僅靠語文課堂和課本上有限的幾篇文章遠不能滿足需要,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
關鍵詞:閱讀能力;培養興趣;師生共讀
語文能力的培養牽涉到方方面面,僅靠語文課堂和課本上有限的幾篇文章遠不能滿足需要,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但到底要讀什么?怎樣讀?經驗告訴我們,老祖宗留下的經典作品是很好的課外教材。下面我就談一談在平常的教學中,我指導學生讀經典的一些做法,與各位同仁共勉。
一、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調動起學生讀名著的興趣,才能從中吸取營養,否則,就是要求學生讀,他們也只是應付或干脆不讀。首先,在接觸名著之前,我先引導學生對名著有關的信息感興趣。譬如作者、背景或后人對作者及著作的評論等等,這樣就能引起學生讀名著的極大興趣。如我在引導學生讀《聊齋志異》的時候,先在黑板上把“寫鬼寫妖高人一籌,刺貧刺虐入木三分”這副對聯寫下,學生一看就知道寫的是蒲松齡,然后我再把與作者有關的趣事講給學生聽,聽后,他們急切地想知道這樣一個人到底寫了怎樣的一部著作,至于讀原著就不用老師再操心了。其次,可以選取名著中精彩的部分與學生共讀,初步感受其魅力。如引導學生讀《紅樓夢》時,我讓學生回顧課本中的《林黛玉進賈府》中寶黛初次相見一段,并與他們反復誦讀,揣摩二人的內心,然后根據整部作品介紹二人的愛情悲劇,最后再共同閱讀《寶玉挨打》,反復誦讀王夫人、賈政、賈母的語言,讓學生分角色讀。這樣,學生感覺到了《紅樓夢》的魅力,有了閱讀整部著作的欲望,他們會自動找時間讀完《紅樓夢》。
二、榜樣激勵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中肯定有一些人讀過一些名著,他們在課堂上往往十分活躍,思想也深刻,也常常會收到其他同學羨慕的眼光。我經常創造機會讓這些學生多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談自己對名著的認識、讀名著的體會等等,推選班級閱讀明星。好勝心理促使很多學生也要讀名著,也要成為班上的“名星”。在引導學生讀《水滸傳》的時候,我就是用的這種方法。先讓“水滸明星”劉文杰簡介水滸內容或針對某個英雄進行評價,充分展示其才華。其他沒讀的學生聽了,崇拜之余,感到這么好的作品沒讀很遺憾,自己再不讀實在說不過去了。另外,我經常搞書籍推介會,讓每一位學生把自己認為最好的一本書推薦給大家。有一次,高潤智和白樹建很忐忑地推薦了《山海經》和《周易》,他們認為這不是文學作品,不適合語文課。我鼓勵他們大膽介紹,沒想到他們對這樣的高難度的書籍介紹得頭頭是道,連我都目瞪口呆,對他們兩個崇拜有加。聽完他們的介紹,很多學生就覺得自己孤陋寡聞,懂得的東西太少了,下決心以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多讀書,充實自己。
三、獎勵優秀
學生畢竟是孩子,都喜歡得到獎勵。當然,不一定只是物質獎勵,精神上的獎勵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可以是一句話的獎勵,可以是一個擁抱的獎勵,也可以是一個大拇指的獎勵,同樣可以是一個棒棒糖的獎勵、一本書的獎勵,甚至可以是一次直接對話校長的獎勵(這必須提前與校長溝通好)。有了獎勵機制和具體的獎勵措施,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會空前高漲。我在引導學生讀《論語》的時候,了解到王雪晶對《論語》有一定的研究,尊她為“論語明星”,不但讓她在全班推薦,更獎勵她一本《于丹<論語>心得》,王雪晶簡直如獲至寶。有一次,在學習了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之后,崔云棣向大家介紹了《報任安書》,比較屈原與司馬遷的死與生,又繪聲繪色地誦讀了《離騷》,我聽著不自覺就豎起了大拇指。當時,崔云棣臉色微紅,一股滿足感、自豪感表現在臉上。以后,他跑到圖書館借《史記》來讀,還經常跑到辦公室與我討論。他的作文也很自然地引用《史記》的材料,分析得頭頭是道,寫作水平提高了一大截。
四、師生共讀
光要求學生讀還不行,教師要與學生一起讀,一起討論。可以分組交流讀書心得,可以利用課前3至5分鐘的時間安排兩個同學發言,也可以寫成讀后感全班展示,教師同時要展示自己的體會和心得。實踐證明,越是討論的深入的名著,學生讀起來越有興趣,有的學生在經過討論之后感到余味無窮,又重新讀第二遍。教師也可以把自己讀經典過程中的一些疑惑提出來讓大家討論,共同進步。
閱讀是學習語文的基礎,只有大量閱讀才能提高學生的理解和寫作能力。很多老師抱怨學生寫作文時嚴重偏離所給材料的中心,語句不通順,空洞無物,文章慘不忍睹。其實,這些都是因為缺乏必要的閱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大量的閱讀做支撐,學生不會天生就有很強的理解力,更不會有很高的寫作水平。當然,讀,就要讀經典,因為經典的作品經歷了時間的淘洗,留給我們的全是精華。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