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桂華
摘 要:社會的發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同時,教育的發展也帶動了社會的進步,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在我國的教育中,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是孩子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因此,這個時期的教育顯得尤其重要,現就中小學班級管理的現狀,對如何在中小學班級管理中引入人文關懷理念做出論述。
關鍵詞:中小學班級管理;人文關懷;優化制度
中小學教育階段十分重要,既是孩子學習科學知識的起點,也是孩子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時期。而由于當今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孩子生活過分優越,很多原來在年齡大些出現的青春期、叛逆期都出現在了中小學階段。因此,對于這一階段的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不能只單純地側重于教育任務的完成,而忽視對孩子行為的規范和管理。這不僅是家長的責任,更是學校和社會的責任,避免孩子在未成年就踏入社會,遭受傷害,就目前情況來看,有一些地區、一些學校出現了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如何在這種情況下,既加強班級管理,又能端正學生的心態,完善學生的人格,這是目前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什么是人文關懷
簡單的說,人文關懷就是指人們對于他人的關心和愛護。關懷的字面意思就是關心、關懷、愛護,加上人文,我認為是加入了生活環境、生存狀況、人的發展前途等概念。因此,我們分析人文關懷有兩個重要涵義:第一是關注人的自我價值是否實現,人是否在生活、工作中認識自我并完善自我;第二是一種文化,在尊重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使人獲得發展。
二、中小學班級管理中的人文關懷現狀分析
1.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管理制度中沒有人文關懷的相關內容
目前多數學校的規章管理制度中都對學生的行為作出了嚴格的規定。對學生的規定目的在于管理學生、約束學生的行為,指導學生的行為等。這樣的制度冰冷、嚴苛,沒有人情味,更談不上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因此,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使學生更容易違反,最終做出危害社會、學校、家庭和他人的事情來。
2.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就要求學校、老師都要轉變觀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因此,也就要求整個教學過程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心理感受。
3.學校的教育目標與學生的教育目標不吻合
隨著時代的要求,不少學校仍然將各類評估作為辦學的評價標準,在學校建設和管理中,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學生的人文關懷自然被忽視,學生仍是被管理者,被動地聽從教師和學校的安排,學生的訴求、需要、身心發展被忽視,甚至被壓制。
三、幾點對策
1.優化學校的各項制度
在著眼于對學校管理部署外,在班級管理中要展現人文關懷,就要優化和完善各項制度建設。一方面,廣泛地吸收和采納學生、家長的意見,做到集思廣益。對于促進學校發展,符合學生特點的意見給予采納。同時也可以通過這樣的形式了解學生的要求,在制度中體現這些需求,才可以做到人文關懷。另一方面,學校也要考慮自身的情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制度,這樣,才能有的放矢。
2.優化學校的設施建設
目前,我國很多偏遠地區的學校基礎設施仍不完備。例如,學校的食堂、圖書館、體育館、多媒體教室等,都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與學生的期望相差很遠。因此,為了能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學校就必須加強設施建設,增加投入,加大力度,尋求社會的幫助。
3.轉變班級管理目標
學校管理不僅僅要培養出學習型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培養具有較高品質的高素質的人才。因此,班級管理的目標必須增加人文關懷內容,才能使學生在溫暖的環境中發展自己、提升自己。因此,人文關懷教育要貫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給予學生充分的關心和愛護,學生走上社會才能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和人際關系。
4.轉變班級管理觀念
傳統班級管理觀念是對學生的束縛,是對學生行為的強制管理,不管其是否符合學生的需要和愿望,往往事與愿違。教師應在班級管理觀念中加入人文理念,在班級管理中充分尊重學生個人意愿與個性的發展,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情況。
人文關懷是當今教育中的重要理念,要將它融入整個學校的管理中,讓這種觀念成為一種辦學的風尚,讓學生體會到人與人的關心和愛護,將來走入社會,才不會成為那種自私自利、心胸狹窄、無個性、無創造力的人。
參考文獻:
[1]李明.同伴教育在學校班級管理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2013(4).
[2]蔡志玲.學校管理中的幾點思考[J].時代教育,2012(22).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