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 要:智慧課堂是“互聯網+”時代下學校發展的必然結果。借助這一思維方式以及其中的數據,可以提高課程教學的質量,同時也可以運用到各個環節中。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要運用好這一教學方法,滿足學生的智慧發展需求。基于此,針對“互聯網+”時代智慧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思路進行了簡要闡述,并提出幾點看法。
關鍵詞:互聯網;智慧課堂;實施思路
智慧課程已經成為了現階段教學信息化的重要發展趨勢之一,不僅可以展現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理念,同時也可以滿足課程教學的發展需求。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影響,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等都被廣泛運用到了教學中。因此,在實際中就要做好智慧課堂教學設計工作,滿足未來的發展需求。
一、智慧課程的特點與內涵
1.內涵
對于智慧課程來說,其提出與發展其實就是學校中教育信息化的必然發展結果。
第一,從教育層面上來說,認為課堂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講述,而是要從智慧的基礎上來培養好學生的綜合素養,實現再次生成的過程。
第二,從信息化的角度上來說,就是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等來實現課堂教學的信息化建設,創造出良好的教學環境。
實際上這兩種認知是相互關聯的,都是借助信息技術來創建出富有智慧的教學環境。從根本目標上來說,也可以從知識課堂向智慧課堂的方向發展。
2.特點
對于“互聯網+”時代來說,就是建立在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基礎上的智慧課堂,與傳統課堂教學不同,智慧課程中在創新與應用上有具有一定的特色。
第一,決策上的數據化。對于智慧課堂來說,就是要在信息技術基礎上做好動態學習數據上的收集與挖掘,幫助學生對學習的全過程以及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數據化呈現。只有從過去的教學方法上解放出來,才能保證教學數據的準確,從而掌握好學情,在數據的基礎上進行決策,保證教學的靈活性。
第二,反饋上的即時化。對于智慧課堂教學來說,可以將動態與伴隨式學習評價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要從整個課程教學的基礎上出發,實現動態化診斷與評價,其中包含了前期階段的預習反饋以及檢測評價等方面。對于課后作業的評價與反饋來說,可以實現即時與動態化的診斷,這樣也就構建出了全新的教學評價體系。
第三,互動立體化。在智慧課堂教學中,教學互動更加靈活,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方式也開始向多元化方向不斷發展。因此,在實際中不僅要做好課程之間的互動,同時還要借助平臺等來實現課外交流,實現持續溝通的目標。
二、教學流程結構上的設計
1.教學流程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占據著主體地位,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所講述的內容,這樣也就造成了課堂教學氛圍十分的壓抑。但是在智慧課堂教學中,對教學要素以及流程等方面進行了創新,這樣也就轉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地位,同時也可以保證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上的豐富與多樣性。因此,可以說,在“互聯網+”時代的影響下,智慧課堂教學結構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從傳統向著智慧課堂轉變,不僅體現出了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提高了教學的實踐性與可操作性。
2.教學過程
課前階段要堅持以學情分析為核心。利用信息技術平臺來為學生提供學習方法,使其準確掌握好學情,提高教師設計教學目標的針對性。課中階段主要以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為主,通過開展不同的互動形式來豐富課堂教學。
第一,做好情境創設工作,在教學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來創建出有效的教學情境,實現教學的調入,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到講臺上展示預習的成果。教師要及時找出學生存在的不足,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第二,要做好課堂探究工作。從信息技術平臺上出發,向學生公布學習任務與要求。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以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隨堂檢測,以此來指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從而展示出成果。
第三,要做好評價反饋。教師在這一平臺中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從而保證評價的及時性。
第四,要做好總結工作,通過對課堂進行探究,從而幫助學生鞏固好知識點,明確重點知識,提高學習效果。
總之,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影響,智慧課堂已經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做好教學研究工作,提高智慧課堂的設計效果,保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滿足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劉邦奇.“互聯網+”時代智慧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51-56.
[2]曾輝,王智超,熊燕.“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6(4):89.
[3]常保健,王麗芹.“互聯網+”視角下大學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J].西部皮革,2016(18):166.
編輯 趙 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