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內容摘要】隨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生物學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不僅要求面向全體學生,更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學素養,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教師要上好平常的每一節課,更要上好每一節的復習課,通過復習課教學,培養學生知識遷移,歸納和運用能力,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生物 復習課 多元化 提高效益
新時期的初中生對生物學習應該并不難,但生物學的知識點還是比較繁雜,教師要注重引導并做好復習,學生的復習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決定他們的生物成績的高低。因此,復習是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重要部分之一,本文我將根據幾年來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經驗,對新課改下初中生物學復習課有效教學展開實踐探究,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講練結合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
眾所周知,復習中最重要的環節就在于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一個一個的知識點,并能逐步完善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的網絡系統,初中生物學的復習課也不例外,教師在復習中要特別注意講練有效結合,決不能把精講精練片面地理解為以練為主、以練代講,從而忽視了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本身的理解和鉆研,把復習課當成課堂練習課。這樣復習的結果必然趁勢會使一部分學生一旦碰到較為陌生的題目就束手無策、一籌莫展。所以,在總復習時,一定要把復習課本知識與課堂練習恰當地結合起來,把引導學生理解好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放在第一位,而不能以練為主、以練代講、以練代學。例如:在復習到人體的三道防線時,如果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抗原、抗體和特異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的概念,沒有輔助相應的練習,到考試時就不一定能夠懂得運用。這時候,就要找到一些比較經典的題目讓學生做。比如:
給兒童接種乙肝疫苗,接種的疫苗和產生的免疫分別屬于( )
A.抗體 非特異性免疫
B.抗體 特異性免疫
C.抗原 非特異性免疫
D.抗原 特異性免疫
這樣的題型不僅僅能夠比較好地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同時考查學生基礎知識涵蓋的容量比較大,而且聯系實際,能夠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學問是活的知識體系,學生通過綜合概念,掌握知識的本質部分,把握知識面意義的邏輯,這樣的學習才有生成力,能誘發以后的探索活動,我們學習的多數是間接的知識,有許多地方是感性知識,但要注意從感性認知開始,逐步提高到理性認知水平。因為理性認知是認知的高級階段。只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舉一反三,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例如:在認識顯性基因、隱性基因與性狀表達之間的關系,如果學生對知識只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那么在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中的高植株和矮植株相對性狀改成任何其他相對性狀時,學生就可能會慌了手腳,無從解答。再比如在講到生物分類的最基本單位是( )時,不能僅僅是題目講完了就完了,應當要讓學生聯系到生物分類的7個等級:界、門、綱、目、科、屬、種,而且要知道這是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的,告訴學生考試的時候有可能會要求你按從小到大的順序寫出這7個等級以及分類單位大小與共同特征多少之間存在的關系等等應當注意的問題,使練習題立體豐滿,這樣學生的遷移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三、圖文并茂提高學生獲取信息能力
在現階段的生物學課本中,有大量生動直觀的插圖,從近兩年來生物學的試題來看,圖像和圖表題目占有一席之地。這都是提醒我們在復習時應當重視課本中的圖像復習資料的重要信息。而在實際的復習工作過程中,我們往往忽視對圖像和圖表的復習。針對這種情況,在進行復習時期,應當對學生強調指出要讀課文對圖片、看圖片解說課文,圖文并重,讀圖解題,使圖表和文字充分協作。教師在通常情況下,應當盡可能地重視圖的作用,以圖引文,以圖解文,而不能忽視圖形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從圖文資料中獲得有效信息,來解決相應的問題,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編寫提綱提高學生知識歸納能力
讓學生在理解所有的學習內容的基礎上細致地進行篩選、概括和組織,然后根據具體情況,用自己的語言,提綱挈領地編寫提綱,從無到有地使學生學習的內容有條不紊地呈現在自己的面前。編寫提綱是提高學生智力的積極有效的方法,層次分明,邏輯性強的提綱,便于記憶,有利于再現材料。
五、反饋調控及時調整復習方向
讓學生自由復習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如果教師放松了指導工作,過度強調學生的自由復習,往往會使學生把握不住重點,甚至于走向復習的誤區,進而導致復習效果不佳。應當及時反饋,把教學系統的控制權牢牢地掌握在教師的手中。教師能密切注視學生的學習動態,及時捕捉反饋信息,及時調控,使教學處在最佳狀態。
總之,只要我們善于總結經驗教訓,在生物學總復習中認真地做好以上幾條,就能提高工作效率,使學生在某種透明度上減輕負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輕松地在中學結業考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林婷. 思維導圖在初中生物復習課中的運用[J]. 藝術教育,2015(06).
[2] 周杰. 初中生物總復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江西教育,2016(09).
(作者單位:新疆阿克蘇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