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楠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離不開教具與學具的使用。讓教學用具在教學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科學有效的使用學具操作,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直覺形象思維,而且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形象,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關鍵詞:數學學具;操作;引發;思考
小學數學學習存在知識的抽象性與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最好辦法是在教學中重視操作學具。學生通過操作學具,眼、耳、口、手、腦多種器官協同活動,在充分感知學習內容的基礎上,形成表象,進而逐步將直覺思維、直觀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的邏輯思維。加強實際操作和直觀教學已成為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趨向之一。在實踐中,學具使用還存在許多問題。如何提高學具使用的實效呢?
一、正確把握教學目標,確定學具操作的必要性
教師在設計讓學生動手操作之前,首先要認真專研教材,明確把握教學目的,確定動手操作的必要性。
學具操作往往需要消耗比較多的教學時間,需要較大工作量的課前準備。因此學具使用的選擇必須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在這個教學環節中為什么要用學具操作?學具操作的目的是什么?通過學具操作解決什么問題?不使用學具與使用學具又有如何不同?這些問題在教學設計時就應該明確。只有深入地去想過這些問題,才能使學具的使用不流于形式,走向實質。才能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真正地發揮作用。學具使用一般有兩種情景,一是通過學具操作解決問題,建立數學模型;二是通過學具操作理解與解釋數學模型。不過,有些情景對于部分學生而言是解決問題,建立模型的過程,而對有些學生而言是理解與解釋模型的過程。
二、明確使用要求,加強學具操作的針對性
在學生操作之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操作的要求,規范學生的操作行為,保證操作順利開展。教師必須幫助學生知道自己將要進行什么形式的操作活動,該怎樣動手,探究和思考的問題是什么,盡量讓每一位學生明確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遇見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在明確動手操作的要求之后,教師要知道學生抓住那些是操作細節,要留心觀察,客服操作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所以材料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長方體的認識”進,新課的引入根據學生原有的基礎和新舊知識的銜接,首先讓學生從感興趣的搭積木活動拼出立體圖形,接著出現立體圖形的一種特殊情況即長方體,然后進行長方體面、棱、頂點的認識,并逐步脫離實物,通過“電腦課件”演示,使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共同特征以及正方體獨有的特征。顯然,新課雖從簡單的搭積木引入,卻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了吸引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合理設計使用過程,確保學具操作的時效性
在任何活動之前都必須設計好合理的程序。要注意做好操作前的準備工作,如確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需要那些材料。如果是小組合作進行的活動還需要進一步地分工合作,明確各人的責任,還要強調如何互相配合,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操作活動的實效性,只有這樣設計的動手操作才是有效的。同樣是進行學具操作,在不同的教學課堂中,所取得的效果并不完全相同。這里除了學生群體差異及教師個體差異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變量——活動操作的時機。同樣的學具操作,在課前、課中或課尾不同的時候進行,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如“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課上,老師在上課初始就讓學生擺出5個三角形和7個圓形,然后根據這一情景說相同意思不同表述的兩句話。那么這里的操作活動是想到創設情景的作用。其實際價值與教師在黑板上擺出5個三角形,7個圓形沒有質的區別。如果我們把操作活動移至課中,讓學生通過擺一擺的活動來計算或解釋為什么7-5=2。那么操作活動的價值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了。操作是學生理解各部分意義的過程,也是理解“同樣多”的教程。在這一操作活動的基礎上,只要教師稍加引導,就能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真正理解相差問題量與量的比較,即一一對應后多(或)少的部分就是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部分。如果把這一節課的操作活動移到課的后階段,讓同桌兩人一人擺出學具,一人寫算式。那么擺三角形與圓片的活動就成了學生自主鞏固,強化理解,熟練技能的游戲材料了。
四、留給足夠的空間,體現學具操作的主動性
學生操作學具有指令性和主動性之分。指令性操作是指教師讓怎樣做,學生就怎樣做。主動性操作是指教師提出要研究的問題,提供充足的學具,讓學生自主去操作解決問題。顯然指令性操作,學生是被動的,談不上創造性,而主動性操作,學生有自主的空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教育家波利亞曾說:“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而且有利于學生發現、理解力和掌握知識內在聯系。然而,目前有些教師沒有真正理解學具操作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意義,教學中以自己的教具演示代替學生的動手操作,也有的教師代替學生思考,有人稱之為“教師的腦、學生的手。”即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思路,模仿地動手擺一擺,表面是學生操作,實質上并未達到操作的真正目的。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應有的體現。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操作活動的機會,讓學生人人動手,人人主動地參與到操作活動中去,引導他們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動,既領悟到學習方法,獲取知識,體驗自我參與的成就感,又培養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能力。
總之,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是現代教育的發展需求。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能夠使學生實施操作活動的內容很多,我們小學數學教師認識一定要到位,認真挖掘,精心設計,科學指導,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到操作活動中去。而學具操作呼喚著學生的需求,呼喚達成的時效,期待百思不解,憑借學具一點即通的境界。
參考文獻:
[1]謝定來.小學數學學具在操作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2,10.
[2]王惠霞.學生動手操作引發的思考[J].小學數學教育,2013,6.
[3]吳維進.數學課堂如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J].新課程學習(上),2011,6.
[4]林海霞.動手操作、追求有效[J].小學教學參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