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佳志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教育家孔子在幾千年前表達出了對社會現象的擔憂,并且把“德之不修”放在首位,這不得不讓現在的教育工作者引以深思。“萬事德為先”,小學階段是學生品德行為塑造的黃金時期,因此,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上,我認為班主任應重視對學生的德育工作,教導學生以德立人。
一、農村小學德育工作的現狀
一方面,農村小學班主任沒有落實學生德育工作,大多停留在教育學生遵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規章制度上,看重的仍是學生的成績,形成了“學生成績好,品德就優秀”的思想,因而在班主任工作上狠抓成績,對成績好的學生讓他們繼續保持,對成績差的學生只是一味地督促他們認真聽課、認真做作業、認真考試……然而,這忽視了小學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務——塑造學生高尚的品德修養。
另一方面,農村小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年在外打工,在家僅由爺爺奶奶照顧,其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管教,因而導致大多農村小學生無法從家庭得到良好的德育。即使父母在家的小學生,由于其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且忙于農活,對孩子德育不能起到一個很理想的作用。
二、增強農村小學德育之措施
1.提高班主任自身德行修養
班主任是班級的管理者,在小學階段,班主任是學生在學校接觸最多的老師,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對學生影響深遠。因此,班主任應不斷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在日常行為舉止上以身作則。小學生心智尚不成熟,判斷是非能力尚弱,班主任將是學生的模仿對象,在學生眼里,班主任就是模范。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在愛國敬業、誠實守信、富有愛心、講究衛生等方面要起帶頭作用,成為學生的一面“旗幟”。班主任只有通過不斷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才能在日后的學生德育工作上找準方向、開展順利,取得良好的效果。
2.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德育
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班主任就是學生在學校的“父母”,而對農村小學的留守學生群體,班主任更應承擔起學生父母的職責。農村留守學生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管教,他們在性格方面容易形成兩個不同的極端,要么形成封閉心理,在學習生活中表現為自卑、不愛說話;要么則表現為調皮搗蛋,成為不受管教的“野孩子”。因此,對這類留守學生群體,班主任尤其需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我認為班主任應該“分而治之”。
一方面,對形成封閉心理的學生,班主任應該承擔起“母親”的職責,在德育工作上更多地給他們滲透積極自信等方面的教育。比如,可以通過班級活動一步步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信,在活動中讓他們體會到團結的樂趣,讓他們自主學會樂于助人等優良品質。
另一方面,對不受管教、調皮的學生,班主任則應該承擔起“父親”的職責,嚴格管教,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及時把他們拉回“正路”。這類調皮的學生大多性格外向,班主任可以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比如,對組織能力強、比較有號召力的“搗蛋鬼”,可以給他們一個班級職務,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擔當能力。不論對哪一類學生,作為班主任都應該給予他們父母般的關愛,德育是通過愛去滲透給學生的。
3.開展德育實踐活動
德育不會僅通過班主任的言傳身教就能完全滲透給學生,因此學校組織小學生德育實踐活動也是十分必要的。農村小學環境閉塞,因而農村學生很少有機會像城鎮學生那樣開展參觀博物館、名人紀念堂等一些教育意義深厚的活動。但是農村小學生的相關實踐活動也是必不可缺的,農村小學班主任應充分挖掘利用農村現有的資源去豐富學生的德育實踐活動。
例如,現在每個村鎮都會有敬老院,這對學生德育就是一個十分具有實踐教育意義的資源,可以在班隊課的時候組織學生去當地敬老院開展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敬老院打掃衛生、陪爺爺奶奶聊天、給爺爺奶奶唱歌跳舞,讓學生在敬老院的實踐活動中深刻體會“敬老”“孝順”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
此外,班主任也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節日,在節日里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節日的內涵。如在“雷鋒月”開展“學雷鋒做好事”系列活動,讓學生深刻理解奉獻精神;在國慶節、建軍節、建黨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愛國精神……實踐活動是德育的必要途徑,農村小學班主任一定要克服條件的限制,充分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
三、結語
農村學校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離不開德育思想引導、習慣培養、德行塑造。而加強對農村小學生的德育是每個農村小學班主任義不容辭的責任,做好農村小學德育工作,就是對農村教育的明天負責,就是對祖國的未來負責。
(作者單位:湖南省龍山縣三元鄉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