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光超
摘 要:環境素養是我們每個公民所必須擁有的,它與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息息相關,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周圍的一切。現階段,我國的環境問題日趨緊張,改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變得刻不容緩。作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分析了利用地理課程進行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利用地理課程進行環境教育提出了幾點意見,希望可以對環境教育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高中地理;環境教育;途徑
一、環境教育的主要內容
現階段,學校環境教育涉及的學科有很多種,包括生物、化學和地理。其中,地理課程涉及的內容廣泛,基礎知識都是環境教育的重要部分。地理教材應以資源問題為主線,主要對學生進行教育觀、世界觀、資源觀的教育,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與人類發展息息相關的資源,認識到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就是魚與水之間的關系,相互依存。環境可以給我們人類提供資源,讓我們繼續生存下去,比如煤炭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等等。如果人類過度地向自然索取,就會引起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所以人的行為與環境改善之間存在很大的關系,只有人們的認識水平提高了,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這層重要的關系,人與自然才可以和諧相處,環境問題才能得以解決。
二、環境教育的必要性
環境教育這個話題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關注的焦點,且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早在1992年的聯合國會議上,環境教育就被提上日程,并被列為最重要的議程之一。在追求經濟效益的時候我們卻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導致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嚴重影響著我們的生產和生活?,F階段,教育方式流于形式,教師們只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到了高中,更是只關心學生能否考得上大學,成績如何提升得快等,其完全忽略了環境教育,所以說加強環境教育已經變得十分緊迫。
三、加強地理課程環境教育的主要途徑
1.加強課堂教育
課堂教學是傳播環境教育最主要的一種形式。教師可以根據新課程標準,傳授有關我國資源緊張、環境污染、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知識。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豐富的活動,改變以往的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利用地理課程實踐強這個特點,可以讓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調查資料,對某個問題展開辯論,對環境問題進行模擬實驗,等等。教師要多多利用教學活動去豐富學生的知識,比如利用一個溫度計和塑料袋,模擬大氣溫室效應;在上課前收集一些地震發生之前的諺語,讓學生進行交流;組織學生開展關于能源利弊的辯論會;等等,以加強課堂的效益。
2.充分利用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屬于教師教學的一種延續,利用豐富的課堂活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保護環境的意愿。課外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比如組織學生進行關于環境教育的演講比賽、模擬活動、討論會、知識競爭,等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特殊節日,比如“植樹節”“世界環境日”等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向人們宣傳環保觀念。新課程標準已經給教師提供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比如,結合當地環境的實際情況,開展環保宣傳活動;針對城市霧霾的情況,談談你的建議;針對“世界環境日”等節日在校園報紙上出一期欄目;進行一次模擬活動,角色互換,與其他人交流經驗和看法??傊?,通過一次次的課外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習慣,樹立環境意識。
3.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進行社會調查,走到深山中進行參觀,還可以組織學生成立一個小組,專門進行氣象觀測、污染物檢測等活動,讓學生深切感受環境問題與自己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在新課程標準下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包括:①調查學校所在城市的主要生態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②沿海地區的學校可以針對海洋資源開發的現象,提出現狀、問題和保護措施等。③針對學校用水情況設置一份調查問卷。④組織一次實踐活動,比如參觀生態園、垃圾填埋場等,最后根據自己的所感、所想寫一篇觀后感。總之,教師可以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從而養成環保意識。
綜上所述,環境保護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的生活,所以我國必須利用地理課程去加深學生對環境教育的理解,提高他們的環保素質。地理教師必須利用課堂、課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去深化學生的環保意識,提升他們的環保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當前的環境教育現狀,深化地理課程的環境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袁孝亭,王向東.重視地理學科的核心能力與地理觀點培養[J].課程·教材·教法,2003(10).
[2]李 坤.論地理教學中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培養[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4.
(作者單位:山東省海陽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