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敬
摘 要:課堂上的“活動”包括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學生自主探索、生生之間的小組合作交流、師生之間的互動,體現了數學課堂的動態生成性。文章通過微教育實驗,發現設計精良的數學課堂活動能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從而有助于目標的達成。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數學課堂;微教育實驗
新課程標準中對于數學學習有這樣的理念:“數學學習是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學習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是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
而活動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富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活動背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思考、積極探索、主動創造,從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觀念和教學形式。它既能直觀地啟迪學生的抽象思維,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筆者通過具體課例,充分挖掘其中能體現數學新課程理念實施的“閃光點”,談談基于活動理念的數學教學。
一、微教育實驗方式探析
老師制作好課件,將課本中的一些圖復印剪好,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內容。
(1)提出問題:我們知道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扇形。但在實際生活中常常需要了解整個立體圖形展開的形狀,如人們互相送禮物時,包裝一個長方體形狀的物品,需要根據其平面展開圖來裁剪紙張。我們下面要討論的是一些簡單多面體的平面展開圖。
(2)用多媒體展示:準備12個一樣大的等邊三角形,用透明膠粘貼成下面的圖1、圖2、圖3三種形狀。
(3)先讓學生想象哪一個可以折疊成多面體,然后把復印的紙片發給學生折一折,動手做一做,看是否與想象的一樣。
小結:圖2不能折疊成三棱錐。
(4)用計算機把折疊的過程再次演示給學生看,根據剛才的動手實踐在頭腦中構造想象過程。
初步認識到圖1和圖3都是三棱錐的表面展開圖。
(經過第一次嘗試后,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激發起來。)
(5)用多媒體把折疊過程演示一遍,讓學生對比自己的折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6)提出新問題:同一個立體圖形,按不同的方式展開,得到的平面展開圖是不一樣的。想想看,下面的圖形都是正方體的展開圖嗎(如圖4~圖9所示)?
讓學生先想象,進一步培養其空間想象能力,然后再折紙驗證。當折疊圖8時,學生發自內心地說:“怎么不行?”學生的興趣、求知欲充分地展現出來,課堂的氣氛達到熱烈的程度。
二、微教育實驗后反思
(1)活動驅動,切入課題。上課時運用電腦動畫來展現立體圖形的表面展開圖,以及讓學生自己“動”手折疊圖紙,這種多形式的直觀教學手段,特別是活動的直觀教學手段,不但使課堂教學氣氛更加活躍,而且促使學生的注意更為穩定和集中,思維更為積極和敏銳,記憶的保持更為豐富和活躍,教學效果大大提高,這也是認知規律在教學中的運用。
(2)情景教學不僅符合人的認知規律,而且符合科學的發展規律。微教育實驗方式開頭生動、形象,同時富有啟發性,容易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故這樣的開場有利于發揮無意注意的積極作用,為教學活動服務。情景教學不但再現了數學的起源,而且使學生們了解日常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增加了數學的應用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3)動手操作,激發興趣。微教育實驗方式的引入新穎別致,課堂上也充分利用各種方法讓學生“活動”起來,在折疊圖紙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學習熱情,展示過程的積極參與,以及節省課堂探索的時間等方面效果明顯,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活動過程意義得到升華。
總而言之,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是為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而在教師主導下展開的“教”和“學”的雙邊活動。教學過程的設計就是具體教學活動步驟的安排,體現著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手段和方法及教學藝術程度。“數學是一個過程”,教之道在于“度”,學之道在于“悟”。數學教師必須立足于學生的發展來設計數學課堂教學活動。
“告訴我,我會忘記;給我看,我會記得;讓我參與,我會理解。”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數學課堂學習過程的實質──引導學生自己去體驗,在數學課上“活動”起來。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浪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