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梅 黃麗春
【摘 要】本文闡述廣西旅游概況與旅游人才的分布狀況,分析廣西面向東盟的旅游人才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人才培養策略:加強與東盟旅游人才培養合作,優化高校旅游教育層次結構,合理設置相關課程。
【關鍵詞】廣西 面向東盟 旅游人才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7C-0054-02
廣西位于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帶的交匯處,東與廣東接壤,南臨北部灣,西南與越南邊界接壤,是我國唯一一個沿海自治區,其因地理位置的優勢而成為連接中國與東盟國家旅游業的橋梁。廣西要在中國與東盟旅游業合作交流中提高其旅游經濟,實現從旅游資源大區跨越到旅游強區,就必須加大培養面向東盟的高素質旅游人才,因為人才就是旅游業發展的關鍵。而旅游人才多就讀于旅游院校,所以旅游院校也應采取培養面向東盟旅游人才的措施,使所培養的旅游專業人才和國際旅游人才培養要求接軌,提高廣西旅游業在旅游市場中的競爭力,促進與東盟國家旅游業之間的合作。
一、廣西旅游概況
廣西與東南亞對接,是連接西南內陸和東南沿海的重要樞紐,是我國唯一一個與東盟國家水路、陸路相連的省區。廣西作為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樞紐城市,優越的地理位置提高了其區域經濟格局的戰略地位,同時也將其旅游資源的優勢轉化為經濟產業優勢。
廣西旅游資源豐富,具有亞熱帶風貌,奇山秀水的喀斯特地貌、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全面的城市旅游功能、四通八達的交通以及舒適的環境使廣西成為國內外許多游客的首選旅游城市。除此之外,廣西之所以成為人們首選的旅游城市,還因為廣西的旅游接待措施完善,且成功打造了桂林山水文化體驗游、中越邊關探秘游、北部灣休閑度假跨國游、少數民族風情游以及世界長壽之鄉休閑養生游等系列旅游線路。
同時,廣西是少數民族聚居的省區,而且廣西的多個民族與東盟國家的民族都有著親緣關系,廣西壯族的發音和泰語的發音也有相似之處。可以說,文化語言即民俗的相似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廣西和東盟國家之間的關系,所以廣西文化也極容易為東盟國家的游客所接受。
二、廣西面向東盟的旅游人才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為廣西旅游業帶來了機遇和發展空間,使旅游成為廣西和東盟國家實現經濟對接的一個產業。我國很重視與東盟國家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合作交流,并就面向東盟的旅游人才的培養展開了積極的合作教育,同時與東盟國家提出了旅游人才培養合作新計劃,例如,在廣西建立東盟旅游人才培訓基地等。但是,廣西面向東盟的旅游人才培養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現狀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中國和東盟國家對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可以說旅游人才培養已成為中國和東盟國家旅游業合作的一個重點。東盟國家因廣西的區位優勢,而與廣西區內的廣西師范大學、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及梧州學院等高校簽訂了“2+2”“3+1”模式的旅游教育計劃,并制定了雙方互派留學生及學者交流的機制。截至2016年,有近萬人次的東盟留學生留學廣西各所高校,在全區留學生中占據較大比重;而廣西多所高校派往東盟國家留學的學生也有近萬余人。為了適應及滿足中國和東盟國家對旅游人才及合作交流的需求,廣西壯族自治區旅游發展委員會把廣西民族大學和桂林旅游學院設為廣西東盟旅游人才培訓基地,每年為東盟國家舉辦兩期以上100人左右的培訓班。據統計,截至2016年,廣西共為越南、老撾、柬埔寨等東盟國家舉辦了16期培訓班共1033名旅游管理人才。除此之外,桂林旅游學院還派出多名老師赴印尼、文萊開展援外教學。在承擔東盟國家高端培訓項目方面,為亞洲開發銀行舉辦了多期大湄公河次區域高層旅游管理人員培訓班。該旅游人才培訓基地的建立為廣西面向東盟國家的旅游人才培養提供了保障。
(二)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廣西多所高校的旅游教育滿足不了人才培養計劃。據調查統計,廣西73所高校中有47所開設了旅游及相關專業,不僅學生多,且學歷分布層次也較全面,對旅游人才培養的格局主要有研究生、本科、大專及中專層次。由此可見,廣西教育部門對旅游人才培養的重視。但是,廣西多所高校目前的旅游人才培養是以金字塔形式進行的,高職、專科、本科等學歷層次的旅游人才在培養計劃中占了大比重,僅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廣西大學及桂林理工大學開設了旅游管理專業碩士點,而設立博生研究生點的院校尚未出現。這就出現了中專、大專和本科學歷的旅游人才供過于求,而研究生學歷的旅游人才供不應求的局面。廣西與東盟國家的旅游業合作屬于跨國旅游合作,對旅游從業人員有較高要求,主要體現在管理能力、服務技能和知識上。廣西高校作為培養旅游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培養具有國際水平的旅游人才方面存在不足,從而導致廣西旅游人才的培養出現了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制約了中國和東盟國家旅游業的發展及合作。
2.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跟不上時代發展。高校開設旅游及相關專業的目的是為地方旅游與東盟國家旅游業培養適銷對路的旅游人才,而旅游業對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會隨著環境和時代變化而發生改變,因此,開設旅游專業的高校要根據時代變化對其教學進行調整。但是,廣西仍有部分高校沒有意識到與時俱進教學的重要性,所以其教學內容很少與東盟國家有聯系,導致培養出的旅游人才不管是知識上還是學歷上都達不到要求。
三、廣西面向東盟的旅游人才培養策略
(一)加強與東盟旅游人才培養合作
要更好地構建中國和東盟旅游業的合作平臺,首先,廣西應充分利用目前的旅游業發展政策,用減免稅收或資金支持的方式吸引東盟國家知名度較高的旅游教育培訓機構來廣西發展,從而為廣西培養面向東盟國家的旅游人才創造更好的條件。同時,廣西旅游單位可邀請東盟國家旅游行業的專業人士對廣西區內的旅游企業各層管理人員進行授課,學習東盟國家的旅游業經營理念及管理方法,了解東盟國家所出臺的旅游業行規,提高廣西旅游人才的工作能力。另外,還可以派優秀的旅游管理人員到東盟國家進行研修培訓或者建立互派留學生或學者學習交流的機制,從而為廣西旅游人才爭取到更多學習的機會。
(二)優化高校旅游教育層次結構
廣西多所高校所開設的旅游專業承擔著培養國際旅游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應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對面向東盟國家旅游人才的培養方向和目標,對旅游人才的培養要做到與時俱進以滿足和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旅游市場。對于研究生學歷的旅游人才,應當注重對他們學術及理論研究的培養,目的在于將他們培養成從事理論方面研究的人才。對于本科學歷的旅游人才,應當注重將其培養成旅游企業中高層的管理人才,尤其是開設了東盟國家語種的學校,更應將學生培養成面向東盟國家的旅游人才。對于專科及高職學歷的旅游人才,應側重于將他們培養成應用型人才,即培養成旅游業務能力熟練、知識面廣的旅游人才,以滿足旅游市場持續增長的需求。
(三)合理設置相關課程
旅游行業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所以對旅游人才均要聯系實際進行培養。尤其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以后,對廣西旅游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課程設置上,要根據要求的變化進行安排。首先,高校可以根據本校的優勢資源將與東盟相關的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中,通過開設與東盟各國民族宗教、東盟旅游資源概況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等相聯系的課程,并使課程體系設置和旅游人才培養的目標一致。其次,在培養旅游人才時,也要注重培養這些人的德育素質,因為旅游業屬于服務行業,其所代表的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形象,高質量的旅游服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樹立國家的形象。這就要求從事旅游行業的人員不僅要掌握好服務技能,學習廣泛的知識,同時思想道德素質也要良好,且這些培養均在旅游教育過程中體現。
綜上所述,廣西要想加強對面向東盟的旅游人才的培養,除實行與東盟國家合作辦學、聯合培養、學術交流等方式外,還可以派優秀的旅游管理人員或者留學生到旅游業發展較好的東盟國家進修學習,學習其國家旅游業的經營管理模式,從而為中國—東盟旅游業合作提供旅游人才保證。
【參考文獻】
[1]李志勇,徐紅宇.基于歐盟經驗的中國—東盟旅游一體化建設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6(7)
[2]秦艷萍,易豐,郭滿女,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背景下廣西旅游人才培養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20)
[3]劉宏盈.面向東盟的廣西國際化旅游人才培養研究[J].創新,2013(1)
[4]李玫.基于東盟航線開通下廣西東盟入境旅游市場拓展研究[D].廣西大學,2013
[5]李嘉欣.面向東盟的國際化旅游人才培養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6(10)
【基金項目】2016年度桂林旅游學院教改立項項目“基于廣西—東盟旅游一體化背景下東盟旅游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G16B104);2015年度桂林旅游學院校級科研基金青年項目“中國—東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培訓模式研究”(2015QN04)
【作者簡介】張素梅(1977— ),女,廣西桂林人,桂林旅游學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旅游服務與管理、旅游人才培訓。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