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歷史根源、理論內涵,探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對高職社會化人才培養(yǎng)的啟示:理論與實踐教育并重,培養(yǎng)學生社會職業(yè)素養(yǎng)能力;力破傳統(tǒng)封閉教育,倡導教育社會化理念;堅持德才兼?zhèn)浣逃瑥娀瘜W生德行修養(yǎng);推行“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陶行知 生活教育思想 社會化人才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7C-0100-02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因受明代理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的影響,后改名為“行知”,亦奉為人生信條。他出生于教師家庭,勤奮好學,心憂天下,致力國家教育事業(yè)與民族救亡運動,歷史將其評為教育家、思想家、民主戰(zhàn)士、愛國者,更被毛澤東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根據歷史資料記載,1914年在金陵大學畢業(yè)后,陶行知遠渡重洋赴美國求學,師從著名教育家杜威、孟祿、克伯屈等研究教育,積淀了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學成歸國后,他任教于南京高師,任教務主任。1920年,他辭去學校職務,決定投身教育改革實踐,曾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干事,探索性創(chuàng)辦了多種類型的學校,如曉莊師范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等。這些學校培養(yǎng)了大批技能型有用之才,輸送了許多知識青年參加革命。他還在本土辦學實踐中不斷驗證和修正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學說,提出獨具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民族教育學的本土建構與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歷史根源
在教育思想間接影響方面,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間接受到瑞士近代著名教育改革家裴斯泰洛齊思想影響。對于生活與教育的關系,裴斯泰洛齊在其所寫的名著《天鵝之歌》中提出:“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這是指導我在初等教育方面的一切實驗的原則。”陶行知表示自己深受裴斯泰洛齊啟示,曾說裴斯泰洛齊的成就是“無不在試驗,無不在發(fā)明”探索實踐中取得,并且自己愿意做生活教育實踐的始過河者。在教育思想直接影響方面,對陶行知教育理念影響最大的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觀點,強調教育是社會實踐行為,倡導教育要融合社會資源、加強校社溝通,試圖以此變革教育只是純學校高墻內之事的時代弊端。可以說,陶行知在美國師從杜威求學期間,深受杜威教育理論影響,他在自述中說道:“‘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論,也是現代教育思潮的中流。我從民國六年起便陪著這個思潮到中國來。八年來的經驗告訴我說:‘此路不通。在山窮水盡的時候才悟到教學做合一的道理。所以教學做合一是實行‘教育即生活碰到墻壁頭把頭痛時所找出來的新路。‘教育即生活的理論至此乃翻了半個筋斗。沒有‘教育即生活理論在前,絕產生不了‘教學做合一的理論。但到了‘教學做合一理論形成的時候,整個教便根本改變了方向。這個新方向是‘生活即教育。”顯而易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對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并再生自成教育理論一體。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理論內涵
陶行知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通過批判性吸收古今中外各種教育思想精華和總結自己教育實踐經驗,創(chuàng)立了具有中國特色、以教育哲學原理為基礎、各類教育主張為內容的一套完整的教育學說。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思想,圍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個基本觀點,形成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他的生活教育理論的提出,充分考慮了當時中國教育脫離社會生活實際,特別是教育的不普及性和廣大民眾得不到教育的現實。陶行知認為生活蘊含著教育的意義,現實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他說:“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始終把教育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實踐思索,他說“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倡導要“用生活來教育”,通過生活來教育,教育與生活要有高度的一致。同時,他認為生活與教育兩者相輔相成,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他說:“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但教育又能不斷改造生活,推動社會生活進步。可以說,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反對傳統(tǒng)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脫離社會、遠離生活,倡導育人要回歸生活,在育人過程中要重視生活實踐,培養(yǎng)學生賴以生存的生活技能,提高實際生活能力。他的教育思想對當今高職院校培養(yǎng)社會化人才起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產生深遠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對高職社會化人才培養(yǎng)的啟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對今天高職院校倡導培養(yǎng)社會化人才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借鑒思路,重在培養(yǎng)學生生活創(chuàng)造力和發(fā)展競爭力,影響深遠,啟示深刻。
(一)理論與實踐教育并重,培養(yǎng)學生社會職業(yè)素養(yǎng)能力
陶行知認為教、學、做三者相互聯系,不可斷然分割,但是都要統(tǒng)一到做上來,做是教與學的中心。“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可見,陶行知對學生社會實踐十分看重。他是我國第一個主張“教授法”改為“教學法”的探索者,他認為:“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早在任南京高師教務主任時,陶行知就堅決“把全部課程中之教授法一律改為教學法”,要求教師要因材施教,且不能只告訴學生現成的問題答案,更要著重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思路告訴學生,真正做到“授之以漁”,啟發(fā)學生思路,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尋找問題的答案。今天高職院校重視教學方法革新,就是陶行知“教學做合一”育人思想的實踐體現,即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具備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與能力,讓學生在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得以發(fā)展。
(二)力破傳統(tǒng)封閉教育,倡導教育社會化理念
在陶行知看來,傳統(tǒng)的教學培養(yǎng)出來的是“死了的書呆子”,無法為時代發(fā)展培養(yǎng)所需要的人才。陶行知認為,當時傳統(tǒng)的教育都是高墻教育,是學校圍墻內的教育,教育的行為是與社會相隔離的。學校與社會是兩個互不相關的世界,高墻之內“閑人莫入”。學校教育不能為社會發(fā)展服務,社會當然也不會盡力支持學校發(fā)展。同時,陶行知認為,學校育人目標嚴重脫離社會所需,都是通過“本本”教育來造就一批書呆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是最好的寫照。學生只有理論知識而無半點生活技能,沒有社會獨立生存能力,畢業(yè)即意味著失業(yè)。他提出“社會即學校”的口號,要求拆去學校現形的墻、拆去“各人心中的心墻”,視整個社會為大學校,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來辦好教育、培養(yǎng)人才。他的這種寬大視野的辦學育人理念,對于今天高職院校的育人影響深遠。當今有些高職教育明確提出辦學市場化,即要在確保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同時,充分盤活社會資源來為學校發(fā)展服務,為培養(yǎng)社會化學生服務,以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人。
(三)堅持德才兼?zhèn)浣逃瑥娀瘜W生德行修養(yǎng)
陶行知十分重視學生的德行培養(yǎng),他不斷強調:“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并且,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為非作惡愈大。”他提出“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德育目標,這一目標成為他開展生活德育的出發(fā)點和根本歸宿。在他看來,學生的道德修行是放第一位的,遠遠重于知識與技能,在教育過程中加強道德教化至關重要,要培養(yǎng)對社會有貢獻之人,德才兩者皆不可偏廢。因此,他提出師者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胸懷家國情懷與鴻鵠之志。要為博學、獨立、民主、和平、科學創(chuàng)造而勤奮求知;要加強德行修養(yǎng),建立良好的人格,有獨立的思想、堅強的意志、健康的身體,為民族的繁榮昌盛而奮斗不息。同時,他親自為育才學校生制訂“育才十二要”行為規(guī)范制度,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總之,陶行知“道德是做人根本”的理念,對于當今高職院校倡導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默F代職業(yè)人才來講,無疑是一脈相傳的理論秉承,強調的都是加強德育的重要性。
(四)推行“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能力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立足點與歸宿點應是創(chuàng)造教育。他在倡導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有諸多言之有理的著作。如他在《糊涂的先生》中,一針見血批評傳統(tǒng)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師者,不但沒有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而且還誤導或扼殺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文章中說到:“你這糊涂的先生!你的學堂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筆下有冤魂。你說瓦特庸,你說牛頓笨,你說像個雞蛋壞了的愛迪生。若信你的話,那兒來火輪?那兒來電燈?那兒來微積分”;在《創(chuàng)造宣言》一文中,他強調要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造能力,明確提出教育者要研究教育的“創(chuàng)造理論與創(chuàng)造技術”。他鼓勵教師要有打破傳統(tǒng)教育的勇氣,樹立創(chuàng)造教育的信心,“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性之人”;在《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中,提出通過施行“六大解放”來激發(fā)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即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巴、空間、時間和眼睛。可以說,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確切指出了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方向,對于今天高職院校大力倡導和踐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人才,無疑有著深刻的啟示作用。
總之,陶行知的職業(yè)教育實踐和理念,對中國近現代高職教育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意義。他以百折不撓拓荒者的姿態(tài),畢生對教育改革作出巨大的貢獻。在高職教育深入改革的今天,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影響著時代職業(yè)教育走向,依然閃爍著思想的光芒,對高職院校培養(yǎng)社會化人才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黃書光.陶行知本土辦學實踐與“生活教育”的獨特創(chuàng)造[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5(18)
[2]周洪宇.交融與再生: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5(3)
[3]陳智行.陶行知職業(yè)教育思想的特色及其對當代的啟示[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2(4)
[4]申國昌,程功群.論陶行知的教學論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課程·教材·教法,2016(1)
[5]沈道海.陶行知生活德育的精神內涵及其現代啟示[J].教育探究,2014(1)
【作者簡介】林漫森(1979— ),男,廣西藤縣人,南職院公共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職學生思政教育。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