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紅
【摘 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立場,而且能夠弘揚與發展中華民族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開拓與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利用這些因素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積極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有效提升小學語文教育的功能,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
【關鍵詞】小學語文;滲透;核心價值觀
中國共產黨十八大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這是黨和國家首次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進行明確完整的闡述。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塑造學生崇高的倫理道德觀念,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本文將從通過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影響;對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進行充分發揮,不斷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到教學活動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培育和弘揚等三個方面來淺談如何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通過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影響
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教學和積極影響。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應該為小學生樹立崇高的威信和榜樣,做好小學生的引路人,用堅定的教育信念來教導學生,集合案例教學法、例子教學法、傳統教學方法的優點、新課改的理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創新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教師理應認同每個小學生的優點與天賦,對于有缺點的小學生,教師應耐心地予以指導,輔助學生改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傾聽學生的心聲,開始扮演案例教學法中所提倡的“家長角色”,即像父母對待子女一樣關愛自己的學生,和學生建立彼此信賴、互相關心的師生關系。小學生在得到語文教師的關愛與器重之后學習熱情會更高,更樂于接受教育。另外,教師要為學生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語文教學因素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緊密結合,自己應具備廣泛的、高雅的興趣愛好,努力去做一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多才多藝的優秀語文教師,為了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應注重與其他代課老師和學生家長的交流,不斷加強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要善于交往,協調好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實現學校和家庭的雙面教育,有效增強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語文教育的力量。
二、對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進行充分發揮,不斷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教師理應重視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主陣地作用,充分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因素。此外,新課程標準指出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發展現代德育教育和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因素,當代語文教學和德育教育方法并非單一化而是多元化體制。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促進語文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整合,符合小學德育教育多元化的要求,可以在提高小學生品德修養的同時更為積極、有效地學習語文知識,提升人文素養。教師理應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養學生的語文情感與社會主義倫理道德修養。例如在解析《開國大典》這篇課文時,教師應注意融合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愛國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全面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語文教育的融合工作,塑造學生的愛國精神。
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到教學活動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培育和弘揚
教師應重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到語文教學活動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培育和弘揚。中國品德教育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古代教育主要側重于育德,作為四書之首的《大學》中明確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論語》中提倡仁愛、忠孝、誠信、友善等傳統美德,《孟子》主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美好品質。在近代,新文化運動將“民主”與“科學”作為品德教育的標準。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越來越重視品德教育,將“五愛精神”作為品德教育的核心。改革開放以后,品德教育日益趨向于科學化、人性化、民主化、生活化和多元化。隨著新課改的全面實施,品德教育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教學方法更加多元化和實踐化,不僅重視思想品德的宣講教育,而且注重教導學生生成高尚的道德行為,將品德教育滲透于多種學科教育中。中國共產黨十八大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這是黨和國家首次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進行明確完整的闡述。從整體的角度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中央對于國家軟實力的全面提升以及打造全新的文化大國的目標做出的正確準備與部署。而從細節角度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體系的傳承、補充以及完善發展。因此,教師應重視組織“國學經典學習”活動,讓學生堅持在每節課上閱讀《道德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朗誦愛國詩歌,如陸游和辛棄疾的愛國詩詞,教學生唱岳父的《滿江紅·怒發沖冠》,合唱《精忠報國》,以此全面加強學生的愛國情感。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將語文寫作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結合,為學生創造高雅、優美、和諧的課堂環境,設置富有親和力的作文互動情境,培養學生純潔、良好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講解《慈母情深》這篇贊美母親的課文時,教師可以融合中國“孝道”文化,為學生講解“二十四孝”的故事,設計關于以“孝敬父母”為話題的作文,列舉父母對子女的關心和愛護事例,用投影儀向學生展示《我的媽媽》、《父親的面具》、《爸爸是船,媽媽是帆》等現代獲獎作文,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文中的精彩描寫。然后,讓學生介紹自己的父母,講解古代關于孝道的故事,啟發學生文思,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歌曲《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和《父親》,讓學生傾聽傳統戲劇《二十四孝》,引導學生體會親情,增強學生對《荔枝》這篇課文的理解和領悟,指導學生寫好贊美親情的文章,學會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回報父母,從而引導學生繼承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在解析孟郊的《游子吟》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慈愛的母親為孩子精心縫補衣服的動態畫面,播放配樂詩歌朗誦,讓學生深刻體會詩中親切感人、清新流暢的人文感情,或者讓學生依據這首詩表演話劇節目《游子吟》,引導學生感悟醇厚的母愛和偉大的親情,激發學生回報父母的感恩之心。
另外,教師也可以在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來臨之際舉辦“保護傳統文化”的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語文教學活動和傳統文化理念中,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可感和民族自豪感,以此引導學生全面提升個人素養,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理應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影響;對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進行充分發揮,不斷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到教學活動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培育和弘揚。
參考文獻:
[1]邱姣嬌,王宗海.小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5).
[2]蘇明峰,李淑麗.淺談小學古詩中的德育教育[J].新課程學習,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