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瑤
【摘要】“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勢所趨。文章分析了互聯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應用現狀,指出了存在“互聯網+”思維、安全管理、網絡素養以及新興技術應用等方面的挑戰,建議“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向一體化和精準化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現狀;現實挑戰;發展方向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動“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從國家戰略的層面強調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創新發展。“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勢所趨,時代所向。
一、“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現狀
(一)交流溝通的手段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網民中即時通信用戶規模達到6.66億,較2015年底增長4219萬,占網民總體的91.1%。其中手機即使通信用戶6.38億,較2015年底增長8078萬,占手機網民的91.8%。”互聯網即時通信已經成為人們交流溝通的常態,占中國網民最大比例的學生群體情況更甚。高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過程中,形成了以學校、院系、班級行政管理,課程教學輔助,興趣愛好社團交流等諸多因素為依托的多個群組。群組的建立實現了一對多的信息散布,節省了線下交流成本,微信、QQ等即時通信應用成為頻繁使用的工具。另一方面,線上交流形式多樣,語匯豐富,方便快捷,是作為互聯網時代原住民的當代大學生熱衷的交流方式。
(二)學生管理的工具
隨著管理模式的不斷升級與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無紙化辦公模式已經成為時代的要求,互聯網是實現辦公管理無紙化的關鍵樞紐。各個高校不斷地開發與應用符合自身發展的管理系統,如教學管理系統、宿舍管理系統、學生工作系統等。2013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網絡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意見》提及實施“易班”計劃,建設集思想教育、教務教學、生活服務、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大學生網絡互動示范區。高校的學生管理與育人密不可分,以管理為手段教育和引導學生承擔相應的義務與責任,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互聯網+”的推動不僅能夠讓各個環節、各個部門的工作串聯起來,還能及時反映學生各方面的認知和狀態,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管理工作的全面性、靈活性和時效性。
(三)宣傳思想工作的陣地
高校的宣傳思想工作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思政教育的重要保障。互聯網興起后,加強和改進宣傳思想工作是高校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性任務,網絡平臺成為高校堅定理性信念,鞏固思想道德基礎,引導主流輿論,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陣地。“易班”計劃、綜合新門戶網站、主題性教育網站、專業性學術網站、不同主體的博客與微博、校園微信公眾賬號、新聞客戶端等平臺的建設共同構筑了高校的網絡思想文化陣地。
(四) 課堂改革的方式
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主導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政策課、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及高校的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近年來,高校課堂改革的形式多樣,與互聯網的發展密不可分。互聯網影響著教學素材的搜集、教學方法的更新、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模式的轉變。為了進一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各類課程的魅力,將互聯網引入課堂,充分利用互聯網的龐大數據,開展形式多樣的互動學習成為高校課堂改革中常見的形式之一。
(五)創新創業的渠道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必然選擇,是擴大就業實現富民之道的根本舉措,是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的有效途徑。依托“互聯網+”推動模式創新,建立與完善線上與線下的創業創新新機制,降低全社會的創業門檻和成本。大學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由教育部主管的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全國高校學子提供了展示的舞臺。大賽采用校級初賽、省級復賽、全國總決賽三級賽制,包括互聯網+現代農業、公共服務、信息技術服務、商務服務、制造業、公益創業、文化創業服務7個類別,引導全國高校主動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展教學改革探索,不斷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和能力,打通了高校學子創新創業的有效渠道。
二、“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挑戰
(一)“互聯網+”思維需進步
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使得一些思維特性得以集中爆發,從傳播的角度來看,互聯網有更新速度快,成本低,范圍廣,多媒體,超文本,信息豐富,檢索便捷,互動性強等特性。而在現實的應用中,互聯網僅僅被當作傳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工具和手段,沒有從根本上認識這種新媒介的本質特征,技術上數字化和傳播上互動性,忽視了源頭上的思考與設計。如何培養“互聯網+”思維,革新教育理念,營造健康的網絡育人環境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挑戰。
(二)安全管理需加強
互聯網環境開放,快速,范圍廣,要求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形成覆蓋全面、及時準確、正確引導、有效管理的高校網絡信息管理機制。實施信息安全管理、網絡接入管理、校內公共場所上網管理等制度。安全管理的另一方面要求高校統籌推進網絡管理隊伍建設。網絡內容編審、網絡監管與網絡評論隊伍的完備,能夠保障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發展。現實應用中,網絡內容編審各高校發展良好,但監管與評論隊伍需進一步完善,及時研判師生思想動態,才能有效開展輿論引導和思想疏導。
(三) 師生網絡素養需提升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雖帶來了諸多機遇,但也使信息環境中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互聯網需要文明的使用人才,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主體,他們的網絡素養必須得到提升。教師方面,在崗前培訓、業務學習、工作考核及師德建設等方面需要提出相關要求。學生方面,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形成科學、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網習慣,增強學生對有害信息的甄別、抵制和批判能力,實現學生網上自我教育、自我約束和自我保護,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互聯網專業課等主渠道作用,將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納入課程教育。
(四)新興技術的缺位
通常,人們將互聯網技術稱為新技術,那么近年來依托或者聯合互聯網而興起的諸多技術,如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AI技術)、虛擬現實(VR技術)等,可以稱為新興技術。如何與這些新興技術進行連接,打造融合時代特色的教育模式,也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之一。
三、“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方向
(一)整合資源聯動發展,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
從宏觀的角度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高校的任務,課堂教學起主導作用,黨團組織、社會實踐、文化建設、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等都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參與教育的主體不僅僅是教師和學生,還有國家、社會和家庭。互聯網提供了交流互動平臺,群策群力,整合各類資源形成聯動發展,凝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合力。
從微觀的角度看,高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高校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要求高校的教務、學工、科研、人事、財務、監察等行政機構,黨委、團委、工會、紀檢委等黨群組織,圖書館、網絡信息中心、學術期刊等業務部門,以及各級教學單位形成聯動。當下,學校各個部門都有相應的網絡管理系統,學生需要頻繁更換操作軟件才能完成各項事務,應進一步整合資源,打通各個部門之間的連接,開發更便捷的網絡應用,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發展。
(二)構建大數據映像,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精準化建設
互聯網時代又叫信息時代,信息的數字化帶來了海量數據的爆發,這些數據高速、多樣、真實且具有價值。構建大數據映像是信息社會的實質,通過數據的處理擁有更強的洞察力和決策力,挖掘數據中的價值,實現信息資產的高效回報。利用大數據映像可以準確掌握當代大學生網絡行為方式,如大學生頻繁關注的話題、經常使用的APP、偏好的表達方式、上網的頻率和時段等,從而進一步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開展精準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匡文波.新媒體輿論:模型、實證、熱點及展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5-14.
[2]王曉雪.“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挑戰與應對策略[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12):228-229.
[3]錢國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22):51-52.
[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7:49.
[5]教育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網絡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意見[Z].2013.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Z].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