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綠色發展的理念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類的共同追求。綠色是科學發展的底色,是文明新成就的重要標志。在社會轉型期,貫徹五大發展新理念,推動綠色發展是基礎、是前提、是根本,將綠色發展理念根植于全民心中,培育公民履行環保義務和責任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將綠色理念體現在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益普及綠色發展理念,使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深入心人。
關鍵詞:綠色發展理念 生態文明 融入日常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8-00-01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就是要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生產生活的物質基礎,我們必須把綠色和生態提高到根本性條件、決定性條件來認識,綠色決定生死,綠色發展是關乎人類存亡的理念。
一、綠色發展就是要建設生態文明
從十八大把生態文明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方案,再到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納入國民經濟“十三五”規劃。可以說,這是共產黨為中國人民創造碧水藍天美好生活環境的一種頂層設計。生態文明不僅作為政策在實施,而且堅持節約自然、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著力建設資源與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生態文明是共產黨對中國人民負責任的一個頂層設計,豐富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課題,并將其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層面。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制度包括法律和政策性制度建設、公眾參與制度建設和政府及事業單位責任制度建設等,上述制度決定著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選擇了綠色崛起,選擇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
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立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和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強化生產者環境保護的法律責任,大幅度提高違法成本。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成為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性認識的最新成果,五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在傳統的思維中,總是把治理環境與經濟增長看成是對立關系,綠色發展恰恰是對這種思維與認識的一個新突破,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怎么變,需要創新、因地制宜,尤其對香格里拉來說,這個變如果能把握好,就能高質量的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目標。
二、以綠色發展理念筑牢全面小康根基
綠色發展是一場實際行動。小康全面不全面,綠色生態很關鍵。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綠色發展,是推動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必然選擇。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體現在培育發展新動力方面,推動生態創業、綠色創業和可持續創業蓬勃發展。引導消費朝著智能、綠色、健康、安全方向轉變,鼓勵綠色出行、推廣綠色建材,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自覺。體現在拓展發展新空間方面,支持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設,支持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綠色優化改造。體現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方面,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體現在推進農業現代化方面,走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支持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創意農業、平衡農業、循環農業等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我國農業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進程之中,肩負著從傳統農業向產業化農業、現代生態農業轉型升級的歷史使命。高效生態農業是集約化經營與生態化生產有機結合的現代農業。其建設核心是發展優勢產業,通過規模集約經營,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化;其根本目的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百姓增收致富;其建設基礎是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保持資源節約、生態良好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以綠色理念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融入綠色發展理念也將成為“十三五”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之一。能記住鄉愁的鄉村應該是什么樣的,想要看到的鄉村是何種風貌?要盡其所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注意保留村莊原生態風貌,不搞大拆大建,將人們對鄉土氣韻和歷史記憶的眷戀與思念體現出來,使農村能帶著“傳統”進入“現代”,使美麗自然景觀和傳統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
“十三五”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融入綠色發展理念已成為香格里拉市建設的重點之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和鞏固香格里拉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兩江流域”生態安全屏障和青藏高原南緣生態屏障核心區的重要戰略地位。一是優化生態空間格局。深入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香格里拉”行動,加強生態功能區建設,嚴格生態紅線管控。二是強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保護好香格里拉森林、濕地和草原,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并保持在78%以上,力爭完成治理石漠化面積186.7平方公里。三是構建生態文明社會。推進綠色香格里拉建設,共建美好綠色家園,將香格里拉市建成生態優良、環境優美、宜居宜游宜業的中國最美藏區。
三、把綠色發展理念帶進生活
習總書記曾倡導說要消費不要浪費,要舒適不要奢侈。今天人們的生活被太多不需要也不必要的膨脹的欲望充斥。“一包33歲的垃圾給我們的啟示”一文中說到:“一些食品包裝已經超過33年了,意味著它們被從車窗拋出來超過1716個星期。”“塑料袋和塑料瓶會存在持續數百年,數千年,甚至百萬年而不會分解。不僅僅是人造的垃圾,香蕉皮也會存在數月,而桔子皮需要2年的時間才會分解。” 我們應該注意我們的行為,不要再為我們的生存環境制造更多的隱患,因為它將影響的不僅是我們這一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做到拒絕使用一次性木筷,盡量少用一次性物品,節約用水,節約糧食,支持可循環使用的產品,拒絕過分包裝,雙面使用紙張,隨手關燈,節約用電,提倡使用布袋與紙袋等等綠色生活方式。厲行節約,勤儉持家,儉以養德,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真正的消費是對人的“實際需要”的滿足,是對人的生存、發展和享受目標的實現,而且,這要與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而浪費是在必要消費之外的財富耗費。節約是一種生產技術,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處世價值觀。
四、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綠色發展是理念,更是實踐;需要坐而謀,更需起而行。中國夢的底色應該是綠色的,美麗中國的旋律也應該是綠色的。綠色發展是關系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亟需落地實施的重大國策,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綠色發展是人類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有計劃地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的公共管理,進行地區、國家乃至全球意義上的制度建設,協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形成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主要依靠旅游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市,“香格里拉”并不是世外桃源,它不是希爾頓筆下那個遠離世俗塵囂的伊甸園,同其它許許多多的地方一樣香格里拉也須要面對保護和發展的矛盾,在渴望共享人生出彩機會的同時需要破解許多難題。政府做好政府的事情,提前進行規劃,加強政策導向;企業做好企業的事情,節能減排,綠色環保;老百姓形成綠色消費、綠色生活文明風尚,回歸綠色的生活方式,讓綠色充滿在日常的生活中。
作者簡介:楊若愚,女,香格里拉市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