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萍 胡在鉅 呂素云 陳祥林 李繼文 楊寶衛
摘 要:動物藥理是中職畜牧獸醫專業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本文主要探討了適合中職畜牧獸醫專業學生動物藥理課程的改革與實踐,從課程改革思路、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考核體系等方面入手,提出改進措施,探討其成效及對同類中職院校的動物藥理課程改革提供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中職 動物藥理 課程改革 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7)08-0-02
動物藥理學課程是中職畜牧獸醫專業的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程,在畜牧獸醫專業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具有信息量大、理論性和實踐性比較強的特點。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表明,根據教材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學生既無法理解理論知識,也無法將課程內容有效應用于實際生產。因此,根據中職畜牧獸醫專業培養目標和畜牧獸醫行業發展的要求,對課程進行整體設計,從教學思路、教學內容、實訓教學環境、學生成績評價等多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動物藥理課程的改革思路
《動物藥理》課程要打破傳統學科課程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模式,轉變為基于工作過程項目式的教學模式。以臨床動物用藥為主線,將學科體系中適度夠用的知識與工作過程相融合,按照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要求,深入養殖場、基層獸醫站、診療機構等企事業單位進行了廣泛的人才需求調研,了解這些崗位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需求,以畜牧獸醫行業崗位知識與能力需求為依據,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導向,同時融入企業、行業標準、校企合作共同進行課程的設計與開發,把課程內容歸類為藥物基礎知識、抗微生物藥物知識、抗寄生蟲藥、作用于系統的藥物知識、用藥技能知識等5個項目共12個模塊。課程突出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滿足了中職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學生通過《動物藥理》課程學習,初步具備獸醫崗位所必須的藥物知識和用藥技能,獲得了解決動物疾病防治工作中的實際用藥問題的能力。
二、動物藥理課程內容的改革
1.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調整、重構課程教學內容
課程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獸醫工作崗位的能力培養為重點,根據動物疾病防治的工作過程、技術要求、職業資格標準,將原來分散在各專業課程的藥理內容科學、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并進行整體優化,按照崗位工作過程重新設計教學內容,確定學習任務,突出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因此,我們首先深入養殖企業對獸醫崗位人才需求進行廣泛調研、分析,最后確定本課程教學內容,并將課程教學內容按照工作崗位合理安排。其次,以臨床用藥工作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完成崗位工作任務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依據,融入動物疫病防治員職業資格標準,確定課程的具體學習任務和工作崗位必需的綜合技能,把教學內容歸納為5個項目共12個模塊18個技能。再次,考慮學生長遠發展需要,拓展教學內容,及時將動物藥理的新知識、新技術充實到教學中,使課程內容更具針對性、實用性和新穎性。
2.建設“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實訓環境,強化學生動物藥理課程技能的培養
原來的動物藥理課程實訓儀器不足,設施單一,難以滿足課程實踐教學的需求,嚴重影響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因此,建設本課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實訓環境,為學生學習動物藥理技能,提供與動物疾病診療機構用藥一樣的工作環境,確保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完成本課程的各種規范性實訓。目前本課程實訓環境主要有動物藥理實訓室、動物醫院、校內畜禽養殖場獸醫室和校外動物診療機構等。
第一,動物藥理實訓室包括動物實驗室、藥物毒理實驗室、藥房、手術室等。目前實訓室內診斷儀器先進、治療設施完善,能開展動物用藥模型、藥物的劑型與劑量對藥物效應的影響、抗生素的藥敏試驗、肝臟損害對藥物作用的影響、磺胺類藥物內服給藥后的血中藥物濃度測定等實驗。第二,動物醫院除能為課程開設動物保定、動物的給藥方法、消毒藥的配制與使用、有機磷藥物中毒及解救等實訓實習外,還為對外開展常見動物疾病的診斷、治療業務,并充分利用門診豬、牛、羊、家禽、寵物病例開展現場教學,為學生學習動物疾病的診斷、治療用藥技能提供與診療機構一樣的仿真環境,從而提高了學生臨床診療經驗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了其訓練學生執業獸醫技能的作用。第三,校內畜禽養殖場為課程實訓實習提供了充足的豬、牛、羊、寵物、家禽籌實習動物,為學生反復訓練用藥技能提供了一個真實的實訓環境,使學生在現場真實的工作情景中達到理論與實踐融合,完成動物藥理技能的培養,從而提高專業實際操作技能。第四,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動物藥理實訓基地。學校先后與廣西獸醫研究所等十多個校外診療機構和畜禽養殖場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保證了學生頂崗實習的需求。
三、動物藥理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
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實現最佳教學效果。“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已難以適應目前中職學生現狀和課程教學的需要,必須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優化、創新。根據基于工作過程的要求、課程特點及學生認知能力,在本課程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法、現場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啟發式教學法
對動物藥理的基本概念、藥物一般知識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問題導入、啟發思考、知識闡述、課堂討論、解難答疑地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2.現場教學法
將某些教學內容如動物保定、給藥方法、消毒藥的配制、抗生素的藥敏試驗、消沫藥和制酵藥臨床運用、有機磷藥物中毒及解救等藥理技能,通過在動物醫院和實訓室,先由教師講解、演示,然后由學生模仿、反復訓練,增加學生動手操作機會,有利于學生操作技能的熟練和提高。
3.案例教學法
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針對課程相關內容收集符合教學要求、真實、典型的病例或案例(如動物傳染病的防治、驅蟲,消毒藥的使用方法,外科手術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經過剪輯、加工制成符合教學目標的視頻或微課在課堂上演示,讓學生在具體的案例情境中主動參與思考、討論,并提出自已的見解,然后再帶著問題聽教師常規講解。案例教學法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戰能力。
4.多媒體教學法
利用多媒體技術綜合圖片、視頻、聲音、文本等素材于一體的教學手段。結合動物藥理用藥實際,把平時用藥工作中收集的藥物圖片、視頻、動畫結合教學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將動物疾病治療的實景引入課堂教學,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吸引力,提高了教學效果,受到學生的好評。
四、動物藥理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
采用多元化考評體系,不斷完善學生課程成績評價制度。過去課程成績評價是平時成績占40%,期末考試占60%。這種以閉卷筆試成績作為課程主要成績評價辦法存在著諸多弊端,不適合課程教學改革需要,更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實施課程教學改革后,我們采用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與理論知識筆試相結合的評價辦法,具體的評價方案是:課程成績考核分為期末理論筆試、學習過程考核、專業技能考核三部分。其中期末理論筆試占40%,理論筆試內容體現了專業基礎理論與動物藥理知識相結合的特點,試題類型包括判斷題、填空題、選擇題、簡答題、病例分析題等;學習過程考核占30%,根據學生上課的出勤率、課堂提問發言、作業和實驗報告等情況評定;專業技能考核占30%,以國家動物疫病防治員職業資格考試技能實踐部分標準為藍本,兼顧技能操作熟練程度、團隊合作意識等綜合評分。實踐證明,這種多元化及動態性過程考核評定辦法,能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成績既能反映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程度,又能了解學生臨床實際操作能力的高低,實現了“以考促學,以考促訓”,突出了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目的。
五、動物藥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成效
由以上對動物藥理課程教學改革進行分析可知,課程改革后在教師、學生、教學資源方面都取得顯著成效。首先,加強了本課程教師“雙師”素質的培養。教師為了上好這門課程,在搞好教學科研的同時,主動到動物醫院、養殖企業等一線去參加工作實踐,既幫助了行業、企業解決問題,又鍛煉和提高了教師崗位技能,為成為“雙師型”教師奠定了基礎;其次,制訂的課程標準、教學方法、課程成績評價制度在2014級、2015級試驗班學生中試用表明,學生對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成績評價的滿意率為89.6%,與為改革前的76.6%有了較大的提高。通過課程改革,學生技能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參加國家中級動物疫病防治員職業資格考試,“雙證”合格率達95.2%,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好評。最后,課程教學資源更充足。通過課程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實訓環境、教學方法、課程成績評價方法等進行改革,最終集成了中職動物藥理課程標準、授課計劃、授課教案、習題集、實訓指導書、全套多媒體課件等教學資源。
總之,課程經過近3年的改革和實踐,特別在課程教學思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學生成績評價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隨著中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和高素質畜牧獸醫專業人才的需求,課程改革仍存在有許多問題,有待今后繼續探究與完善。
參考文獻
[1]胡在鉅,鐘靜寧,彭少忠,熊艷云,熊海濤,羅鵬.中職獸醫臨床診療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成效.廣西教育,2015(4):52-53,63.
[2]吳 華,劉保光,賀秀媛,張君濤,仝宗喜.淺談動物藥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黑龍江畜牧獸醫科技版,2013(4):166-167.
作者簡介:李彩萍(1980-),廣西南寧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畜牧獸醫中職教育工作,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