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軼豪
摘 要:儒家思想統治中國思想領域歷史悠長,并且在推動東亞諸國如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而這些與其中儒家傳統的德育思想是密切相關的。本文介紹了我國現今學校德育教育的一些現狀,并就傳統儒家教育思想對我國學校德育的一些啟示做了闡釋。
關鍵詞:儒家思想 德育 現狀 愛國主義 誠信 利益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 2017 ) 08-0-01
德育工作一直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一大重點,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的學校德育工作,對提升我們學生核心素養、提高教育質量等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也意義重大。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我國傳統儒家教育非常注重學生的思想品質教育,很多理論與經驗至今仍有很好的教育意義。本文就通過對我國當前學校德育現狀的分析,結合儒家教學思想,淺談一下其對我國當前學生德育的一些啟示。
一、當前我國德育的現狀
我國學校德育的主體是學生,德育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全面的發展。但不可質疑的是現今大部分學校的德育工作并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存在嚴重的“無人”現象。具體表現為否定人的主動性,把人看作是客觀物體,是沒有生命的,消極被動的需要接受教育的對象[1]。很多德育知識僅僅是以知識的狀態留在學生的課業和考試中,使得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過程中缺乏主動性,甚至有些時候會產生排斥心理,并沒有真正達到使學生休養生性、陶冶情操的目的。并且當前學校德育存在獨立于其他科目之外的現狀,學生在日常需要學習的科目很多,而這些科目很多時候是獨立不交叉的,過多的考試科目和每門科目的獨立性,使得學生分配在思想道德培育上的時間非常有限。
除以上提到的之外,在經濟全球化的沖擊,極端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思想泛濫,受這些浮躁思想的侵蝕,人們普遍缺乏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極大的削弱了我國的名族凝聚力和公民的社會公德心。我們學生群體作為吸收力強、辨別力較弱的社會群體,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這些思想的侵蝕,并且近些年來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二、儒家教學思想對我國當前學生德育的啟示
1.愛國主義教育
在《禮記·大學》中有記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簡言之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可見,在儒家思想中,修養生性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治國與平天下。而平天下就是以天下事為己任。兩千多年來,一代一代的中國知識分子就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把生命的歷程鋪設在這一終極目標上。自先秦時期的“興天下之利,利濟蒼生,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至唐宋時期的“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至明清時期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等,儒家愛國主義思想一直貫穿于我國知識分子的教育中,并作為主線起著支撐作用,這給我們現今學校教育所缺乏的一塊做了補充,值得借鑒。
2.誠信教育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誠信已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統的要求之一。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民無信則不立”的思想,只《論語》中就數次提到并對這一思想進行闡述。孔子教育弟子時,及其注重學生自身道德的修養,主張言行一致,信守承諾,把誠信作為個體修身成仁的基本要求[3],認為“信”是評價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關鍵因素。之后,儒家代表在孔子思想的引領下,對“誠信”教育做了眾多的闡釋,雖然到今天具有了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儒家誠信思想在當代學校教育中仍具有不可忽視的當代價值,對我們學生學習如何與人交往,發展友善的人際關系意義重大。
3.正確的義利觀教育
儒家傳統文化極為重視義利二者的關系問題,它認為在義、利二者間,應以義為上,以義制利。《論語》中提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可見,儒家在現實生活中選擇了從“以義為上”的價值取向出發,這與現今流行的極端利己主義是完全相反的。除孔子外,孟子認為人在道德上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和孟子的這種崇高精神境界,對幾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品格教育起了極為重大和深遠的影響,所謂“舍生取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都是對這種人格精神的闡揚。我國現今學校道德教育雖不主張過分強調“舍生取義”等極端的義利觀,但這種精神是值得弘揚的。
4.貫穿始終的德育觀
在教育方法和目的上,儒家教育所規定的“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條始終貫穿于教育的始終,是開展其他教育的根本,其他一切教育都是為這一信條所服務的。這與我國現今學校所存在的德育獨立于其他學科之外的教學方法是不同的,儒家這種有統一思想的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學校德育工作的面的拓展和深度的挖掘,現今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若能借鑒這種模式,或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語
儒家教育思想囊括了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各個方面,除道德方面以外,儒家還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導學生,注重道德培養與實際技能的結合,使學生在品行、藝術、體能、思維等多方面都得到了鍛煉。這種全面的教育理念與我國現行正在推動的教育理念是具有一致性的,希望可以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使我國的優秀教育文化傳統在學校繼續發光發熱。
參考文獻
[1]李菲. 我國德育理念研究的現狀及趨勢[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05):31-34.
[2]郭巍. 儒家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研究[J].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4,(04):62-64+68.
[3]高姍姍. 儒家誠信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 人文天下,2016(20):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