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彩虹
摘 要:新疆伊犁地區是我國哈薩克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在漫長的草原游牧歷史中,這篇土地孕育了豐富多彩且極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是我們當代人的重要使命。文章首先對新疆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進行分析,針對其中存在問題,筆者結合工作經驗,對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提出相關的措施與建議。
關鍵詞:哈薩克族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 利用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 2017 ) 08-0-01
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指在哈薩克文化中,具有歷史、科學、人文以及社會研究價值,極具民族特性且通過口頭或者行為流傳至今的文化遺產,其中包含口頭文學、表演藝術、民族舞蹈歌曲、編織繡花、傳統節日、人文風俗以及體育項目等內容【1】。這些文化遺產通過特殊的形式代代相傳,流傳至今,不僅是哈薩克族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大家庭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燦爛的篇章。
一、新疆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的現狀
新疆伊犁地區處于我國的西北部,有著大陸性氣候的基本特點,并且常年溫和濕潤,自古以來就有“塞外江南”的美譽。然而由于當地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欠發達,再加上民風淳樸等多方面因素,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與利用,雖然近年來政府部門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予以保護,但是在實際的工作當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1.傳承出現斷層,部分傳統工藝制作瀕臨失傳
隨著現代社會中多元文化的興起所帶來的影響,部分哈薩克族民族傳統手藝人逐漸出現斷層,致使許多哈薩克族傳統工藝制作瀕臨失傳,再加上過分短期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遠保護,意識不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可再生性,導致失傳現象愈演愈烈。尤其是現在的哈薩克族青少年,對于本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顯得興趣索然,這一點非常讓人擔憂。
2.專項資金匱乏,缺乏有效的市場化與規模化的生產
對于新疆伊犁地區眾多的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其保護與利用任務難度非常大,需要用到大量的資金進行投入,而當地政府部門給予的專項資金卻十分有限,因此明知道一些非常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被破壞而遺棄,而顯得無能為力【2】。雖然當前有許多哈薩克族民間組織積極參與到保護民族文化的事業當中,但是由于不懂得市場運作,無法將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缺乏有效的市場化與規?;纳a,難以形成完善的文化產業鏈,對國內外的旅游愛好者而言,顯得吸引力不足。
二、新疆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對策研究
1.針對新疆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策
構建完善的新疆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檢測、傳承、篩選保護等管理制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使其向規?;a業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對新疆伊犁地區的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傳承和保護認定設立明確標準,制定一系列保護措施并確保落實到位。加強政府部門的引導作用,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配合,讓保護工作與傳承共同同步進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科學合理性。
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強保護工作的法律依據力,依法進行管理。隨著2011年6月份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實行,因此可結合新疆伊犁地區的特點,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進行整體規劃,明確相關法律法規的執法地位,實行分級保護策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的開發,依法保護與管理。
提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重視程度,可成立專項資金,為文化傳承儲備更多人才力量。為了避免出現傳承人才斷層的現象出現,相關部門應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成立專項資金扶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的人文環境【3】。通過當地的報紙、教材、廣播、電視、網絡等形式,去完善保護與傳承的體系制度。當地相關政府部門應提高重視,加大投入,積極打造特色品牌,促進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將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地的歷史文化景點或者風景名勝有效融合,從而提高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效益。改變過去“單打獨斗”的思想觀念,積極擁抱“資源共享”觀念,加強與科研結構、高校、社會等組織進行合作,充分發揮社會各界人才資源的優勢,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平臺。
2.針對新疆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對策
積極引導當地的哈薩克族人民開展特色旅游事業,向世人展現獨特的民族文化遺產。相關政府部門要積極鼓勵新疆哈薩克族人民開展極具特色的旅游事業,除了之前已經發展成熟的哈薩克族民俗文化旅游景點之外,還應充分開展哈薩克族民俗文化特色鄉鎮或者農家樂活動,讓每一位喜愛哈薩克族文化的朋友能夠深入到普通哈薩克族民眾當中,特別是在重大哈薩克族特色節日期間,還應積極舉辦哈薩克族特色文化節,將民俗特色一一展現,向世人傳達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加大宣傳力度,開展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巡展活動。利用多方媒介的推動力,搭建新疆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與交流平臺,讓全球范圍內的人們感受到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將極具特色的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到當地學校的教學活動當中,通過文化館、博物館的影響力,去開展更多的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講座、交流鑒賞以及巡展活動。讓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新疆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名片。
結束語
綜上所述,從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哈薩克族文化當中的內涵,以及這個民族的愛好、理想與追求,體現出了哈薩克族人民最核心的價值觀。保護與利用新疆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有效地推動我國民族多樣性發展,持續提升民族精神與自信心,強化各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并且提高了當地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助于民族團結與和諧穩定,尤其是對于新疆伊犁地區的旅游業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曉艷.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化保護研究[J].蘭臺世界,2014,(35):12-13.
[2]汪菁.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考察研究[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1-5.
[3]吐火加.論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06):30-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