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清
摘 要 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越來越成為教育的主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形成學生健全人格的基礎,是學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在品德與社會課中怎樣培養農村學生高尚的品德與良好的習慣,這就要求本學科的教師在教學中,始終要把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及道德情操放在首位,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讓學生把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用于他人,作用于社會,以達到知識和生活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 農村小學 品德與社會 習慣養成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品德與社會》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國家公民良好品質的重任,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品德與社會》課的核心。新課標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農村有著特殊的教育環境,對農村小學生的教育要因地制宜,要將課堂教學與兒童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3到12歲是一個人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因此,小學階段要緊緊抓住孩童時期,用好的習慣規范學生的行為,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習慣,達到教育家孔子所說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可是,農村小學生的行為習慣現狀堪憂:大部分學生不講個人衛生,一套衣服可以穿十天八天,可以長時間不洗澡、不洗頭、不洗腳;學習習慣也很糟糕,上課不專心聽講,作業懶得思考,抄襲應付,書寫潦草,有的甚至懶得做;個別學生言行舉止粗魯,說話傷人吵架斗嘴,還會有攻擊性行為,碰撞同學惹是生非等。
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如何才能使當前農村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為所謂的副科,不再成為可上可不上、可有可無的課程,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利用角色扮演,讓《品德與社會》課融入學生生活
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中直接經驗、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而目前農村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采用了單一的、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這種以說教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現實社會面前顯得是那么的蒼白無力。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向生活“取樣”,從中引出相應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大部分的中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這種模式,往往在課后還自發地圍在一起繼續“扮演角色”,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收到的效益較好。一個人選擇什么樣的人當朋友,對他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由于我的教學設計讓教材與兒童的真實生活之間建立起一種“互相進入”的通道,從而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引發了學生的體驗。農村學生,生活面比較狹窄,他們獲得知識的主要場所是學校和家庭,老師的正確引導尤為重要。從教材中的事例,讓學生懂得明辨是非,生活中遇到事情時才能從道德認知上作出正確的判斷。
2通過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反思
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廣泛的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實踐產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兒童的一些正確的、善良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品德與社會教學產生懷疑。我們的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怎么做?”,而是要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什么評價?”從而在生活中真正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標準。因此,我認為我們的教學應該向生活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知行統一才能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作用。如教學《今天我當家》一課時,我先播放視頻(一位家長一天的工作),讓學生了解家長一天都會做哪些事,然后再分別讓學生來做一做家務:洗一件臟衣服、剝火腿腸并切成片、剝大蒜皮、掃地拖地擦桌子。讓學生在勞動中感受父母為家庭的付出,學會感恩并懂得用行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學生能做從道德認知上作出正確的判斷還不夠,實踐中,也必須要嚴格遵守。只有結合生活實際,才能觸發學生更多的體驗和反思。在生活實踐中懂得明辨是非,并嚴格遵守,促使好習慣的養成。
3老師以身示范,帶動學生
農村小學留守學生占很大的比例,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往往高過于自己的父母,教師的一言一行往往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要求老師更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嚴以律己,以身為范。當孩子們隨手扔垃圾時,老師不妨彎腰拾起;當與孩子相遇時,老師不妨先打招呼;當大掃除時,老師不妨先拿起掃帚打掃清潔,用榜樣的力量影響帶動學生,從而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逐步形成。
小學開設的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因此,在課程中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訓練是十分重要的。使學生把由課堂中所感受到的關于道德的認識、情感與認識的轉化為道德行為并指導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我們的教學行為也應該做到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只有如此才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思想教育并受到健康情感的陶冶。我們教師應該從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開始,運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讓課堂教學與生活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地參與使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得以培養。讓我們共同努力,使品德與社會課成為培養農村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高尚道德品質的主要陣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