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光中
摘 要:課堂是高職學校教學育人的主體,評價體系是促進有效課堂建設和提升的主要基礎和前提。本文針對學生的主體性、教學過程及教學特色三個方面,對構建高職有效課堂的評價體系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高職教育;有效課堂;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對課堂教學的引導和規(guī)范,也是促進有效課堂構建的重要手段與途徑。不同的評價理念和思路,產(chǎn)生不同的評價標準和體系。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體系基本上以“教”為中心,而有效課堂則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重新思考和研究有效課堂的評價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課堂教學的評價體系的構建,關鍵是看教學管理應該鼓勵什么和肯定什么。對于有效課堂來說,以學生的學習習得為追求目標,在整個課堂教與學的過程中,是否以學生為中心、是否有一個愉快而高效的教學過程、是否形成教學特色,則能比較全面地反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
學生和教師是高職課堂的雙主體,在傳統(tǒng)的高職課堂中,常常出現(xiàn)只見老師不見學生的情況,主要表現(xiàn)在,無論是理論課還是實踐課,忙碌的中心永遠是老師而不是學生,整個課堂的演進似乎老師是無可爭辯的“主演”,而學生則順理成章地變成“助演”,甚或還有相當部分同學淪為“群眾演員”,這樣的課堂,老師是知識和技能的源頭,不斷地往外播撒,就好像天上普降雨露一樣,而學生的中心任務則是不斷地接,能接多少、接的是否是自己需要的,則無從評價,只要老師播撒的足夠細膩生動有趣,則是好老師。而學生的學習效果則只能靠“天”吃飯了。
對有效課堂的構建,則應強調(diào)學生的“主演”地位,老師應過渡到“導演”的位置。將課堂還給學生之后,高職課堂時常反應的學生基礎差及學生不愿配合與參與的問題則自然迎刃而解。老師設計課程主線,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基礎和興趣,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完成課程有關內(nèi)容的學習,最后考核的則是學生學習前后情況的對比,這樣既不會由于班級學生層次的差異而使課堂只有少部分同學參與,也不會讓學生覺得是被迫學習而失去學習的動力。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應該主要考核老師是否激發(fā)起班級主體成員的參與度,是否能組織學生以課程為中心合理安排課堂時間,是否能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而老師又提供了足夠的指導與幫助,是否較好地提升了學生課程學習的興趣及情感,是否真正啟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和知識體系的建構。
二、以課程設計為主體的教學過程
當前高職課堂的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教材為主體,而并沒有以課程為主體。教材只是課程領域部分老師專家的意見,無法真實全面地反應課程的主體內(nèi)容,并且高職教材多為本科教材的縮略版,知識體系更趨不連續(xù),這在相當程度上無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程內(nèi)容,形成完整的專業(yè)知識體系。
而對課程來說,首先應該呈現(xiàn)某門學科的整體面貌,而后學科的本質(zhì)與核心,再是學科的主體內(nèi)容組成以及最新發(fā)展前沿。而對課程設計來說,內(nèi)容只是資源素材,通過何種方式予以呈現(xiàn)與展示能更有利于學生的認知、理解和記憶,則更是課堂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課程設計為主體的教學過程,應該主要考核老師是否只是學科教材的復讀機,是否有完整的學科知識規(guī)劃和設計,是否有合適的知識呈現(xiàn)和展示方式,是否能較好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其興趣和情感,是否能將學科知識與學生的專業(yè)技能進行融合,是否能將學科前沿發(fā)展帶入課堂。
教學是一個過程,過程是結果的重要保障,只有對過程的探索和追尋,才能使結果能順理成章地符合預期要求。教學過程既有預先設計的一面,也有過程中隨機生成的一面,對教學過程的考核必須兩者兼顧,達成二者之間的辯證的有機統(tǒng)一。
三、以教師風格為核心的教學特色
課堂教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是科學與藝術的有機統(tǒng)一。而藝術的課堂一定是伴隨特色而得以存在。沒有特色的課堂教學,必然不會有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特色是一種個性,一種教學智慧的沉淀,同時也是老師教學品格與綜合素養(yǎng)的集中呈現(xiàn),綜合來說,教學特色就是老師的教學風格,可能是獨特的教學語言,也可能是獨特的教學方法,也可能是獨特的教學風度與機智,只有特色才能永恒,也只有特色,才能對學生形成吸引力,從而促進課堂教學的效果。
以教師風格為核心的教學特色評價,應該主要考核老師是否對教學內(nèi)容有獨到的自己的理解,是否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否有自己獨特的教學語言和教學風格,是否有獨特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呈現(xiàn)??己死蠋熓欠裥纬闪朔€(wěn)定的、持續(xù)的教學特色,可以更好地綜合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的教學特色是教師人格魅力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教師對學生吸引力的重要媒介,教師只有形成獨特的教學魅力,才能對學生的學習施加足夠的影響力,從而實現(xiàn)有效課堂的目標。
四、結論
有效課堂,追求的當然是課堂的實效性,課堂的實效性可以從結果與過程兩個方面進行評價,而對結果的評價則存在多方面的不可控的因素,比如能力與知識掌握程度的不可精確衡量性、基礎差異性問題等。所以對課堂教學過程的評價則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而過程則是結果的重要保障,有了過程自然會有結果。聚焦有效課堂的教學過程,從以學生為中心、以課程設計為主體的教學過程、以教師風格為核心的教學特色三個方面對高職教育課堂教學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評價考核,能較客觀地衡量教師在有效課堂構建過程中的付出,同時也能較好地提升有效課堂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文強.建立教師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發(fā)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3年10月(37-39)
[2]蔡紅梅,許曉東.高效課堂教學質(zhì)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177-1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