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紅+丁峰
摘 要:“中國制造2025”時代,對技能型人才培養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從引企入校,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完善專業一體化課程體系和教材,“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等方面入手,闡述基于校企合作一體化教學改革研究。
關鍵詞: 校企合作 一體化教學 改革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建立政府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多種形式的產學研戰略聯盟,開展合作教育,培養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為必然的選擇。我院數控加工專業自2012年起開始了基于校企合作的一體化教學改革研究和試點工作,至今已在系部全面推廣,取得了較為滿意的階段成果。
一、引企入校,合作共建“校中廠”“廠中校”
按照人社部一體化課程標準,筆者學院通過培養理論實操一體化教師、建設專業一體化課程體系、開發一體化專業教材、建立一體化實訓室等多項措施來保證一體化教學的順利實施。其中合作企業的引入對保證一體化教學的質量,培養與社會需求緊密對接的復合型人才起到了關鍵作用。學院利用地處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的區域優勢,大力開展與企業的共建。校內一體化教室里配備部分由企業無償提供、與企業生產一線同樣的生產設備,模擬實際崗位操作開展教學。校外實訓基地由學院與緊密合作企業掛牌共建,充分發揮企業在生產實踐上的資源優勢。針對專業方向,筆者所在系與南通愛慕希機械有限公司合作。四年級數控專業學生,按班級分批安排到企業的設計、生產、質檢、銷售等部門,上午了解企業運營情況,明確各部門的職責,下午企業管理人員、工程師集中授課,分析講解典型產品的工藝流程、刀具的選用、切削用量的選擇,機床夾具的設計、機床常見故障的排除等。同時將企業生產任務引進學校,在校內建立了企業生產線,高技階段的學生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分批參與生產加工。企業除提供技術指導、加工原料外,還將企業文化、最新工藝手段、社會需求反饋到學校。學生在企業的生產實踐第一線進行“真刀真槍”的實習,充分調動學生“做中學”與“學中做”的學習積極性,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二、校企合作,完善專業一體化
課程體系和教材技工院校培養的學生不僅應有精湛的操作技能,還應具備較強的理論知識。為增強專業設置的針對性、實用性,更加符合市場的需要,企業從“源頭”參與學校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與專業建設、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實現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真正對接。筆者學院成立了校企共同參與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教學課程設置時以企業需求為出發點,以實用、夠用為原則。按照企業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開發一體化教材,教材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企業的技術人員參與共同編制。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工作任務為載體,理實相結合,教、學、做、練一體。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更好地培養“中國制造2025”所需求的人才。
三、知行合一,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筆者學院開展請進來、走出去的師資培養策略。一方面從企業技術人員中引進相關師資,請企業安排工程師、技術能手和管理精英走進校園走入課堂,對教師開展培訓,甚至直接參與實用人才培養。另一方面學院暑期安排專業教師進企業開展專業訓練和實踐培訓,深入企業一線,了解專業發展前沿、動向,掌握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及時更新知識和技能,并充實到教學設備、教材及教學中,使培養的學生更貼近企業需求。
四、今后深化一體化教學改革的方向
雖然目前校企合作渠道在不斷拓寬,合作關系在不斷明晰,合作成效也在不斷顯現,整個校企合作工作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從總體上看,還有很多企業雖然對于校企合作有興趣,但對校企合作的內容和能力達到的預期目標認識不深,因此對開展校企合作工作不主動,校企合作層次不深入,校企合作發展不平衡,企業履約性不到位。需要校企雙方在健全培養體系和保障機制,改進訂單培養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進一步拓寬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中國制造2025”給職業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應牢牢把握這一機遇,加強校企合作,不斷深化一體化教學改革,為“中國智造”培養更多更好的技能人才。
(作者單位:南通工貿技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