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摘 要 破解親和力和針對性難題是當前民族地區高職思政課的重點任務,是增強思政課實效性、滿足學生成才發展需要和期待的關鍵。解決好這一問題,需要從教材體系、教學內容體系、教學方法體系、教學話語體系和教師團隊建設這五個方面著手,辦好思政課。
關鍵詞 民族地區 高職高專 思政課 難題
思政課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政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這一重要論述提出了改進中加強思政課的重點和目標,為思政課的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當前,民族地區高職思政課的最大短板就是親和力不足、針對性不強。破解親和力和針對性難題是當前民族地區高職思政課的總任務,是增強思政課實效性、滿足學生成才發展需要和期待的關鍵。
1 制約親和力和針對性的主要問題
改進中加強民族地區高職思政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應強化問題意識,準確把握制約親和力和針對性提升的主要問題。民族地區高職思政課親和力和針對性難題,主要包括統編教材聯系高職院校實際及學生實際不夠,針對性不足、可讀性和生動性不強;教學內容聯系社會現實不夠,不能及時反映社會形勢、學生思想實際的新變化,對重大社會現實問題和學生關心的話題關注不多;教學方法單一陳舊,停留于“一法一術”,教學互動不足,學生的參與度不高;教學話語過于理論化、文本化和說教化,艱澀難懂、陳舊呆板、空洞無味;部分教師占領知識陣地制高點意識不強,聯系實際設計教學體系能力不足,理論聯系實際予以說理解惑能力不強。
2破解親和力和針對性難題的路徑探索
民族地區高職要在改進中加強思政課就應圍繞破解親和力和針對性難題,從教材體系、教學內容體系、教學方法體系、教學話語體系和教師團隊建設這個五個方面著手,辦好思政課。
一是建立突出高職特色的立體化的思政課教材體系。首先,牢固把握思政課性質及課程建設的要求和目標,以必需、夠用為度,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重點,將統編教材作為教學的基本遵循。其次,地方教育主管部門邀請區內外專家或組織資深思政課教師,以統編教材為依托,結合社會形勢變化、各省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將統編教材中的重要理論、基本觀點與民族地區實際、學生實際相對接,編撰科學規范、針對性說服力強和可讀性耐讀性高的本土教材,作為教師參考用書、學生輔學讀本。最后,各學校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辦學特色、學生發展需要和成長成才問題,編寫特色鮮明、通俗易懂、實踐性強、趣味性突出的校本教材,作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教學資料與輔助用書。拉近教材與學生實際之間的距離,增強教材親和力,使學生對思政課產生親近感親切感,增強學習思政課的興趣。
二是建立說理與解惑相結合的教學內容體系。以滿足民族地區高職學生的成長發展需要為出發點,以實現“入耳入腦入心”為落腳點,統籌兼顧國家意志、社會需要、教育目標和民族地區高職高專學生實際,圍繞他們的思想實際、心理需求、成長問題和發展需要,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換。重點放在提高他們基本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樹立科學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及時與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以及民族地區高職高專學生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方面的新變化、新問題進行對接。主動將社會熱點問題、各種社會思潮、網絡輿論熱點和學生學習疑點、思想困惑進行有效融合。堅持既說理又解惑,做到說理要透徹、解惑要到位,既要有“營養”又要對學生的“胃口”。
三是建立“網絡—課堂—實踐”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法體系。根據“95后”民族地區高職學生的成長環境、學習特點、思維習慣和理論基礎,順應教學方法綜合化、現代化、多樣化、隱性化的發展趨勢,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內課外相聯動的教學方法體系。探索建立微課教學、專題教學、實踐教學三位一體教學方法體系,微課教學是輔助,以補齊民族地區高職學生理論基礎普遍較弱、學習起點參差不齊的短板;專題教學是主體,促進教學內容進入民族地區高職高專學生的頭腦;實踐教學是補充,增強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同,最終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時,將民族地區的歷史人文故事、傳統文化習俗、現實生活事例融入教學中,用針對性趣味性強的史實、故事、事實闡釋理論;充分發揮民族地區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長、興趣、愛好,引導他們多參與、多思考、多體驗,讓教學更有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
四是構建多元文化環境下的教學話語體系。圍繞“95后”民族地區高職學生的生活實際、接受心理和話語特點,實現教材話語向教學話語的轉化。以他們易于理解樂于接受的表達方式,將教材話語轉化為通俗化、生活化、故事化的教學話語,把不感興趣的內容變得親切,把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把復雜的道理變得簡單,把假大空的教學變得更“接地氣”。我們的藏族高職高專學生自然的喜歡用“格啦”稱呼他們的老師,也從內心里喜歡懂幾句藏語的老師以及用簡單的藏語跟他們交流的老師,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老師對他們的一種認可和尊重。這種充滿人情味又生動活潑的教學話語容易拉近并增強師生間的感情,讓學生愿意從內心深處去親近并接受老師,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愛上思政課,達到“親其師,信其道”。
五是加強思政課師資隊伍建設,建立集學習、教學、科研、育人于一體的教師團隊。改進中加強民族地區高職思政課要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更應強化教師團隊建設,打造一支集學習、教學、科研和育人于一體的教師團隊。一是強化學習意識,建立教師集體學習制度。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覺悟、專業理論素養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增強適應學生認知水平與成長需要設計教學體系、建構富有思想與邏輯的教學理路、理論聯系實際闡釋理論與解疑釋惑的能力。二是加大規范教研活動力度,建立集體備課制度。促進教師全面把握教材內容體系、結構布局、邏輯脈絡,抓住重點難點,吃透基本概念、重要理論;促進教師了解民族地區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實際、思想實際、生活實際和情感實際,把握他們的認知水平、成長環境、現實訴求、理論需求等等;促進教師關注現實問題和最新知識,避免知識結構老化,保證教學做到常講常新,常講常鮮。三是強化教研結合意識,建立教學研究互助小組。深入研究教學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問題,深入研究民族地區“95后”高職學生的政治觀點、思想觀念、價值理念、行為方式、接受心理,深入研究社會現實問題及各種社會思潮、網絡輿論對高職學生的影響等,教研相長。四是加強思政課立德樹人頂層設計,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育人職能。思政課教師要既教書又育人,及時解答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生活問題、學習難題和理論需求,引導他們確立“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成才目標,引導他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他們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引導他們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他們真正做到“四個正確認識”,實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認同”和“四個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