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衣古麗·依沙
摘要: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小學生的思維很直觀,從而導致小學數學學習效率不高。加強小學數學生活情境的運用,能將數學的概念形象化,以便幫助學生學習、推理和解決數學問題。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學數學;教學
數學作為一門較為嚴謹的科學,對于學生邏輯思維有著一定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對小學生進行教學,若還是采用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是很難理解的,為此,在對學生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盡可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而生活情境教學模式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對數學相關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的意義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對教學效率的提升和學生能力的培養都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創設生活情境,用生活實例來描述抽象的數學知識,這種形象化的表述方式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在課堂中通過參與老師所設立的生活情境中,能夠提升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和實踐探究能力。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運用策略
1、積極導入情境,培養學生思維。教學導入部分往往就像是一曲優美樂章的“前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大量的數學情境和數學知識,從學生們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望,增加新鮮感,從而使他們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改變數學帶給小學生們抽象和枯燥的印象。比如在講授“平均分”部分時,我拿出6根香蕉給兩個學生分,先是甲同學5個,乙同學1個。學生說不公平,因為一個多一個少。我就從甲同學處拿走一根給乙同學,學生還是認為不公平,仍然一個多一個少;我再從甲同學處拿走一根給乙同學,這時每人分得3個,學生認為公平了,因為每個人分得的香蕉一樣多。于是再引入新課“平均分”。在分香蕉的過程中,學生從中體會到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通過借助類似這些有實際生活背景的問題導入小學數學中的新內容,可以讓學生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聯系生活實際情境。數學老師在教學中,不能僅僅局限于對教材理論知識的學習,更多的要聯系生活實際,通過列舉小學生身邊熟知的事例,使小學生盡快融入教學情境,進而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目的。例如,在學習“加減法運算”時,數學老師基于小學生已掌握的加減法運算法則,為學生設置這樣的數學例題:老師從班費中拿出10元錢讓小明去買直尺,已知商店里的直尺兩元一把,老師讓小明買三把直尺,那么小明買完直尺后還剩錢嗎?如果剩錢的話,應該剩多少錢呢?數學老師對小學生進行實際數學例題的鍛煉,不僅能夠夯實小學生加減法知識的學習基礎,而且能夠對教學成果及時檢驗,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小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實際解題能力。
3、在創設生活情境的過程中合理運用課堂教學資源。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學資源也越來越豐富,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粉筆、一黑板、一張嘴”了,為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利用課堂教學資源,以此來對教學知識進行優化整理,然后再聯系生活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這樣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九九乘法表”相關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制作一些口訣圖片,將數字轉化成一些生活形象的東西,然后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其展示出來,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對該內容的興趣,還能使其掌握背誦口訣,真正提高教學效果。由此可見,要想更好地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教師一定要在教學過程中,合理的運用課堂教學資源,以此來激發學生對數學相關知識的掌握,使學生得到更好地發展。
4、動手實踐,升華認識。教師要鼓勵學生動手實踐,把課本上的數學知識放到生活中理解,從而升華數學認識。在親自操作中讓學生擺一擺、拼一拼、分一分、畫一畫、拆一拆,體會數學問題中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變成生活中的演示操作,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教學北師大版《分桃子》一課時,我給每組發9個桃子和5個盤子,讓學生在小組里操作。把9個桃子放在盤子里,每個盤里放的桃子個數必須同樣多,有幾種放法,能放幾盤?學生興致勃勃地動手實踐,小組匯報后,教師從中選出五種方法:如果每盤放3個,即9÷3=3(盤);如果每盤放9個,即9÷9=1(盤);如果每盤放8個,即9÷8=1(盤),多1個;如果每盤放4個,即9÷4=2(盤)多1個;如果每盤放6個,即9÷6=1(盤)多3個。學生在分桃子中大膽想象、不斷創新。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課堂上,開啟全部智慧,使數學課堂“活”起來。我讓學生觀察五個算式的特點,總結出可分成幾種情況。學生立刻總結出可以分兩類:一類正好分完,另一類分完后還有剩余的桃子。我進一步總結:能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是以前我們學過的;那么,分完之后還剩余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數的除法”。學生感受到動手操作的樂趣,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信心。
5、利用多媒體展示情境。傳統的教學模式單一、教學資源匱乏,小學生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習中,經常出現精力不集中的現象,并且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強烈的抵觸心理。數學老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參與小學數學教學,將平面的數學問題轉化成立體動畫后通過屏幕展示,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優化了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
6、全面的教學評價情境。小學階段的學生雖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仍處于初級階段,但是小學生正值學習的關鍵階段,此時的小學生極度需要得到老師的評價和認可,數學老師的評價對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影響。傳統的教學評價只是針對學生的數學成績展開評價,進而數學成績低的同學會大大降低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由此可見,數學老師客觀、全面的評價能夠加強學生對數學教學的認同感,并且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三、結語
生活情境的創設對學生的數學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在情境創設的過程中讓學生對數學進行更加全面的理解。通過對數學知識的靈活運用,讓生活和數學進行相互間的融合,讓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玉環.淺談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學周刊,2015(6):125-125.
[2] 吳婷.基于生活化課堂教學探討小學數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5):210.
[3] 黃友英.淺談如何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5,36(12):82-82
[4] 徐蘭英.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思路探究[J].求知導刊,2015,(2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