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敏玲
摘 要: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是新時期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體現了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宗旨,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有利于提高小學生對語言的應用能力。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出發,討論研究了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學
語文是小學教學中的基礎學科,也是學生學習其他各科課程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2014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強調了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體系,引發了全國教師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思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成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進行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
小學語文的核心素養是將語文學習與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幫助學生建立健全人格。區別于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不同,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不僅是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對語言的實踐能力,提升全面素質,包括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基本語文學習方法的培養、審美能力的建立以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一)教導學生進行語言構建,培養語言運用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教會學生識文造句,一般要經歷識字、組詞、造句等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對學生進行語言構建訓練,通過讓學生感受特定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的具體意思,逐漸明白詞語的真正含義和表達的感情色彩,最后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
(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在明白了詞語的具體應用環境后,學生還應該具備結合上下文對詞語正確理解的能力。教師通過帶領學生閱讀文章,把握主要內容,理解其中含義,不斷思考、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學習語文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三)提高學生的情景鑒賞水平,建立審美能力
語文的一種魅力所在是可以通過語言描述在腦海中進行情景再現,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陶冶情操,最終建立良好的審美能力。在語文課文尤其是詩歌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對詩歌進行欣賞,讓學生在腦海中勾勒每句詩詞所表達的情景,感受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幫助學生認識美、感受美,建立審美能力。
(四)學習中國文化,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許多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小學教學的其中一個目的旨在讓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提高愛國意識。小學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接觸多種多樣的中國傳統文化,領略中國文化的精髓,增加學生對中國優秀文化的認同感,承擔起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重擔。
二、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一)情感教學
語文學科的學習包含的內容較為豐富,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感受不同的自然美景、人文精神和不同的情感表達。小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對枯燥的知識容易失去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帶有激情,進行情感教學,用百分之百的熱情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注意授課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的練習,將課本中的人物生活化,讓學生能夠快速融入其中,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意境和情感,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還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
(二)鼓勵學生對教學知識交流討論,增強學生自信心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積極討論,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此外,在對知識的討論中,學生各抒己見,從不同角度暢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從不同方面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增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信心。此外,通過討論,學生可以對老師所提問題充分發揮想象力,在腦海中勾勒出不同的景象,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審美能力。
(三)采用開放的課堂模式進行教學
區別于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教授知識的教學模式,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強調的是學生的參與性和對學生語言實踐性的重視。因此,教學活動不僅僅局限于學校課堂,還應該采用開放的模式,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摸索和體驗中學習語文知識,對事物有真真實實的感受,例如在講到雨時,可以讓學生置身其中,自己觀察,親身感受;當涉及一些歷史事件時,可以將學生帶到博物館進行現場講解,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是培養現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途徑。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學旨在增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導學生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張亞,楊道宇.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教育探索,2016(10).
[2]徐碧良.小學語文中核心素養教學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35).
[3]胡曉蓉.淺談小學語文如何針對核心素養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1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