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高等職業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高職院校生源質量下降及“95后”成為當今高校的主流學生體,“95后”表現出的對家長過于依賴,使得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顯得力不從心。而當今高職院校大都沿用以往的育人方法,對學生進行純理論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不能適應“95后”的心理特點,同時不利于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育人機制的構建。因此,高職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家庭資源,鼓勵家庭教育在育人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用,形成高校家校雙向合作育人的新機制,共同培育健康的大學生。
【關鍵詞】高職院校;家校合作;育人機制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面對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95后學生群體的個性特征,家校合作育人已經成為迫切需要加強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某些問題的處理上,家校合作育人能夠發揮出高校單方面教育所不能起到的作用。高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以家校合作育人的模式開展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十分必要。
一、高職院校家校合作育人的重要意義
隨著高職教育的大眾化發展,由于生源數量的減少,在生源爭奪中,高職院校的學生存在新的特點,如學生整體素質下降、厭學、獨立生活能力弱、心理隨能力差等等。如果單方面依靠高職院校本身來管理教育,學校管理人員往往會疲于應付,得不到很好的效果。高職院校為了提高育人的效果,必須要結合家庭教育,讓家長們對學生在學校的思想、學習、生活等情況都 能夠清楚的了解,遇到問題時能夠及時的介入,協助學校做好子女的教育,承擔家庭在育人過程中應該承擔的責任。
第一,在內容方面,家庭教育和高職院校教育相互補充。高職院校在短時期內以最集約的成本為更多的學生帶來教益,而家庭教育則靈活得多,可以更加直接地促進學生的成長與進步。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進行思想的引領,這是家庭教育無法實現的,對針對特殊學生細微的心理或情緒變化,高校很難做到及時覺察,而家庭方面可以通過細心的交流發現學生的心理或情緒問題,并及時聯合學校加以疏導。
第二,在時間、空間方面,家庭教育和高校教育相互拓展。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數在校園內部進行,通常是基于課堂、班級活動、社團活動等平臺進行。家庭教育大多數是基于電話、微信、QQ等渠道,時間基本上是課后時間、休息日或寒暑假,可見家庭教育和高校教育的空間和時間均有差異,同時又可以相互彌補空缺。
二、高職院校家校合作育人存在的問題
第一,家長參與共同教育的意識不夠。與中小學相比,進入高職院校后,家長對于子女的關心程度大大減弱,認為把子女送入大學就完成任務了,不需要再操心了。筆者所帶班級學生,能夠主動聯系輔導員詢問女大樣情況的家長并不多見。
第二,高職院校建立家校合作育人機制的主動性不強。一部分高職院校認為靠學校自己的管理可以促使學生成才,還有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低估了家長參與家校合作育人的教育能力。還有一部分高職院校對家校合作育人機制的構建只停留在表面,需要進一步的深入。
三、高職院校家校合作育人機制的探索
第一,在國家層面,教育行政部門需要結合國內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政策法規,可用于指導高職院校開展家校合作育人工作,在賦予家庭參與學校教育權利的同時,對家庭在家校合作育人工作中的責任給予明確的界定。
第二,在學校層面,學校是實施教育的主體,高職院校在家校合作育人工作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勸性。當下智能手機的普及應用為家校之間的合作與溝通提供了便利。學校可以利用微信或QQ群,組建家長群,群主由班主任或輔導員來擔任 ,定期與家長進行學校信息層面的溝通和班級情況的匯報,通過圖片和文字呈現孩子的校園生活,引起家長對自己孩子教育的意識,同時可以通過私聊的方式進行個別問題孩子的溝通。
第三,在家長方面,家庭教育對學生成長成才非常重要,但是因為家長的知識結構和教育觀念的差異,導致家庭教育的質量千差萬別。構建高職院校家長委員會,由高職院校班主任或輔導員進行引導,讓不同地域的教育理念進行碰撞,從而改變家長的固有思維模式,有利于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水平。
綜上所述,對于新時代大學生,要加強家校合作育人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品質,過程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需要提高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高職院校要加強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分析和研究,從而為國家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杜丹,胡穎.家庭教育對培養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影響[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05).
[2]劉艷豐.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新模式的應用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6(09).
[3]付昌輝.網絡時代高校與家長之間的零距離交流與互動[J].教育與創新,2013(12).
作者簡介:
馮程程(1984.1~),女,鐘山職業技術學院輔導員,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