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秀燕
【摘 要】新課程理念倡導教學中要建構新型的教學方式,將教學過程還原為學生熟悉的生活原型,把教學情景還原為生活情景,讓學生體驗真實的過程。可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走生活化的教學之路,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體會。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如“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積累在生活中獲得的語文材料”;“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解決與學習和生活中相關的問題”;“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這些要求,體現了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思想。教學方式的生活化是通過創設豐富的生活情境,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將語文知識和能力在生活中加以運用,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提高生活質量。
一、課前回歸生活
教育心理學指出: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他們所獲得的直接體驗是建立在大量的感性認識基礎上的。而教學內容來源于生活,書本是生活的記錄載體,它提供給學生學習的是一種間接的、抽象的經驗。如果學生在學習書本內容之前,能夠回歸生活,積累大量的感性認識,那對書本內容的學習是大有益處的。
(1)訪一訪,觀察生活。學生所學的課文內容有許多是他們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留心觀察,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
(2)做一做,體驗生活。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語文的感知也是如此。如作文訓練《學做家務》,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在積累了大量的親身體驗之后重新回到課堂。然而此時的課堂已不是簡單的重復,是升華了的課堂,是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社會實踐作鋪墊的課堂,它首先強化了作文的真情實感。
二、創設生活情境
教材中的課文多是作者通過觀察生活,用文字記錄生活,從而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文章,是對生活的再現和思考。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較為發達,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如果教師僅以抽象的概念來講解文本,往往收效不大。為使學生真正讀懂課文,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師可適當地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例如,在《觸摸春天》一課的教學中,由于小學生都是健康兒童,他們對盲童的生活缺乏體驗,也缺乏相應的生活思考,難以理解盲童觸摸春天的感受,更難以體會盲童的心情。對此,教師可創設相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扮演盲童,親身體驗盲童是如何通過觸摸來認知世界的,以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三、挖掘教材內容
語文知識來源于生活,語文教學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在生活中有更好的情感體驗,能夠以更有效的方式開展活動。因此,要求教師積極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課堂教學中,教師深入挖掘語文教材內容,使學生能夠從生活中學習語文知識,將教材內容和生活活動緊密聯系,從而更加有效地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開展語文知識學習的活動。同時,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興趣開展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例如,教學《白公鵝》時,學生閱讀完文章之后,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文中的白公鵝與我們所了解的白公鵝是一樣的嗎?它們有什么不同呢?”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想一下,自己所了解的白公鵝是不是也是這樣,自己有沒有與白公鵝發生過有趣的故事等。對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開展語文教學,有效提高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有效性,使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改進教學方式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起點。教師在設計學習方式時,要盡可能把學習的內容跟真實的生活內容相聯系,拉近語文教學和學生生活
的距離,使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充滿童趣與樂趣的學習中健康成長。
(1)觀察生活,學習課文。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
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指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增進感悟。例如《火燒云》一文,很多時候,學生放學時都是沉浸在夕陽的余暉之中的,可是又有幾位同學認真地去觀察過夕陽呢?去領略過夕陽的美麗呢?去感受過夕陽下城市與村莊呢?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去觀察傍晚天空云彩的變化,了解云彩的姿態萬千、變化多端。
(2)再現生活,學習課文。每一篇課文都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但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而“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因此,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學中可以通過現代媒體,直觀地展示課文所描述的情景,也可以以課本劇的形式,讓學生演一演課文內容,從而再現生活,把語言文字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3)體驗生活,學習課文。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引領學生走進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幫助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去感悟、去體驗。如教學《找春天》一課,我們可以帶學生到野外去尋找春天,感受春天。去欣賞春天美麗的鮮花,撫摸嬌嫩的春草,聆聽泉水叮叮咚咚的響聲……這樣的學習,學生所體驗到的絕不僅僅是黑白的文字,所領悟到的也絕不僅僅是課文內容,而他們感受的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世界。
五、布置生活作業
不少教師在布置作業環節上,一直保持傳統的思維模式,不講究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僅僅給學生布置書面作業或短期性作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語文教師,需要將生活融入每一個教學環節之中,作業就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給學生布置短期性作業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那些助人為樂的事情、自己的情緒變化以及父母朋友的日常生活等,以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親身的感受。對于長期性作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大自然之中的現象進行長期觀察。如可以安排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植物種子,然后種下去,每天都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并記錄下其生長情況。在經歷了半個月、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以后,再組織學生總結和討論本次作業,使學生對大自然賦予生命的真實意義有真切的感受。
六、結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切教育教學只有通過生活才有效。脫離了生活的語文教學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課堂教學生活化,讓課堂彰顯生活的本色,正是語文教學行之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趙俊.為學生打造生活化的小學語文課堂[J].語文天地,2014,(21).
[2]馬紅霞.探析生活化小學語文教學策略[J].新課程,2014,(4)
[3]任敬.淺談語文教學生活化[J].小學教學參考,2012(19):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