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水暖
摘 要:當下,樂器進課堂已逐漸成為各學校重要的音樂教學形式,樂器學習不僅可以促使學生音樂能力的提升,還能夠激發學生對音樂課的學習興趣,學生可以體驗到音樂帶來的成功和快樂。那么,如何更好地提高音樂課堂效率,根據上課的體會和做法簡要敘述。
關鍵詞:陶笛;興趣;分層
近幾年在我國的小學音樂教學中,陶笛越來越多扮演著音樂課堂啟蒙樂器的角色,起到了音樂基礎普及的作用。實驗證明,陶笛這種樂器不但外形輕巧,而且音色優美,易于演奏,更有利于加強演奏者手眼協調,增加其肺活量。大光華小學從2012年9月開始開設陶笛樂器課堂,將陶笛演奏作為大光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課程。
一、課程實施情況總結
1.陶笛課程,全面普及
在校二年級至五年級的學生每周學習一節陶笛課,同時,為了讓學生能有更好的學習氛圍,學校還利用每周二中午組織每位老師了解、學習陶笛,掌握基本的演奏法,這樣除了音樂老師,其他學科老師和班主任都能對學生的陶笛學習進行指導。在課堂上,從幫助學生懂得怎樣正確演奏陶笛,怎樣愛護保養陶笛,怎樣練習肺活量,怎樣練習基本功入手,老師注重學生基礎音樂知識的學習,把視唱練習、節奏練習、氣息練習、陶笛吹奏技巧貫穿于每節課,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特點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
2.校本教材,層次教學
針對不同年級段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除了課本歌曲和考級曲目,老師還根據各個年齡段的不同特點編制出一套校本教材,每學期給予明確的學習曲目及要求。根據各年段的目標,又制定了各課程詳細、具體的年級學期目標,使目標更加細化,提高教學效果。通過有層次性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學習發展規律,還更能使學生學得有挑戰性。
二、分層式教學的開展
第一階段:學生分類
第一類:每學期的起始學習階段,都會有一部分學生迅速進入角色,掌握了基本的演奏法,這些孩子通常有一定的音樂基礎、同時協調能力強,當這些孩子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后,他們的興趣更高了。我稱之為A類學生。
第二類:學生通常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是協調能力弱,雖然學習進度比較慢,但學習熱情還是很高的,這些孩子假以時日會有一定的進步。我稱之為B類學生。
第三類:經過一年的陶笛學習,孩子們的水平就會出現分化現象,有的孩子看到和別人的差距之后就會越來越沒有信心,甚至出現厭學現象。這部分學生也是我的教學重點,我稱之為C類學生。
第二階段:提高C類學生的演奏水平
音樂教學應該考慮所有的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從音樂的學習中得到快樂。提高C類學生演奏水平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增強孩子的信心
孩子看到了和別人的差距必然會沒有信心,這時我需要做的是給學生信心。每節課我都找出一名C類學生,在集體練習吹奏長音的環節,讓這個孩子到前面來領奏,同時我在旁邊給予孩子鼓勵與肯定,在集體吹奏長音環節之后,我會告訴全班同學,領奏的同學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這樣孩子就會逐漸找到學習的信心,甚至利用課下時間積極練習。
2.師徒結對式練習
興趣激發的方法因人而異,因此師徒結對的方法也顯得尤為重要。一個A類學生和一個C類學生進行20分鐘師徒結對小組式的練習,A類學生負責監督和指導C類學生,這時我可以巡回指導與觀看學生學習的成效,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
3.互助式的小組合作模式
孩子們有了一年以上的學習之后,就需要形成新的學習模式,首先是學習水平相當的孩子,通常是兩個到三個孩子為一個小組,可以是兩個A類學生,也可以是兩個B類或C類學生。在這個階段之前,我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簡單測試,通常我是把整個班級分成ABC三個小組等級,A組學生是演奏能力最好的。B組學生是屬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這一類學生對音樂學習依然有興趣,只是學習能力一般,多加練習就可以跟上。C組學生自控能力弱,他們當中有很多指法都沒練熟悉。分好組后,我要確定學生的小組結合模式,通常是AA,BB,CC,這種分組方法通常是和師徒結對式的學習方法同時存在。
運用這樣的模式來教學,學生學習陶笛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學習能力一般和自控能力比較弱的學生也樹立起學習的信心,課堂學習氛圍濃厚了,學生學習陶笛的效率相比以前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在學習陶笛的過程中,學生不單單只是學會如何演奏一件樂器,對于學習其他學科的積極性也會有很大提高,而且學習陶笛的過程中,也會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通過對大光華小學將陶笛引入小學音樂課堂的實踐研究發現,樂器對于小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華.讓快樂回蕩在音樂課堂[J].音樂天地,2013(5).
[2]楊曉婷.打造“互動”音樂課堂管見[J].音樂時空,2013(9).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