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艷+英成健
摘 要: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國教育模式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從幾年前提倡的增效減負,到現在的素質教育及個性化教育即差異教學,無一不是對學生十分有益的教育改革。而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門較為新興的學科,同樣對小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立足于小學教育中綜合實踐課的實際情況,對在綜合實踐課中使用差異教學法進行深入分析,并給出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小學教學;綜合實踐課;差異性教學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有因材施教的理念,他分析弟子的不同特點,有著“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的說法,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而綜合實踐課程作為近年來我國在一系列課程改革中應運而生的亮點課程,也與傳統的課程有著巨大差別。因此,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運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既是一種嘗試,同時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概述
我國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納入了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根據這份綱要,為了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性,在小學三年級之后就必須要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納入到必修課中。
根據綱要的要求,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必須具有實踐性,即課程以活動的方式展開,而小學生則需要自身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并解決問題;還要具有自主性,根據現代中國教育中增效減負的要求,學習的主體必須是學生自己,所以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仍然需要教師只起到協助指導的作用,讓學生充分發揮其自主性。
二、差異性教學概述
(一)差異性教學的意義
對于差異性教學,華國棟在《差異教學論》、美國學者Diane Heacox在《差異教學論——幫助每個學生獲得成功》以及Carol Ann Tomlinson在《多元能力課堂中的差異教學》中都曾下過定義,但三者的意思基本都一致,他們都認為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不能用一樣的標準要求學生,同時對于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興趣愛好等都要給予滿足,對于不同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等,使所有學生都能朝著屬于自己的方向發展。
(二)差異教學理論依據
1.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他突破了人們傳統意義上對于智力的理解。他認為個體之間存在著差異是因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且主要分為八類: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內省智能以及自然觀察者智能,這八項智能相對獨立,且每一項都同等重要。但由于每個人對每項智能掌握的量的不同,所以造就出了人的差異性。
2.掌握學習理論及非智力因素
掌握學習理論是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的,大體意思是只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及他們適用的學習方法,那么所有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會非常相似。
非智力因素主要有廣義上的心理、環境等因素以及狹義上的動機、情感、性格、興趣等,這些因素集合在一起,往往也決定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性。
三、小學實踐活動中差異性教學的應用
在小學實踐活動中應用差異性教學,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了解學生差異
要使用差異性教學法,首先要了解每個學生之間的差異,只有完全做到這一點,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二)建立學習檔案表
教師可以按照了解到的學生間的不同差異來建立學習檔案表,表內應包括學生興趣、愛好、風格以及多元智能中的優勢智能等,教師可以從這份表格中清楚了解學生的全貌,對于教師的差異性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課程開展前的準備
因為每個學生之間都存在差異性,且綜合實踐課涉及的知識面極廣,所以,教師應在上課前就了解每一位學生對本次實踐課的課前了解情況以及真實水平等等。
(四)差異性、多樣性的課堂教學
根據每個學生擅長的智能種類,在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往往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并進行展示。
舉個例子,假設以“美麗的春天”作為課堂標題,就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可以說一則與春天有關的故事、唱一支與春天有關的歌、畫一幅描繪春天的畫,只要跟春天有關,就可以讓學生大膽展示。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精力往往有限,面對一群學生時,具體制定出符合每個學生差異性的教學課程有著相當大的困難,所以在今后的探究過程中,引入信息化技術來解決這個難題就顯得尤為重要,我相信隨著一線教師的深入研究,差異性教學的普及化一定能夠實現。
參考文獻:
[1]熱茲萬古力·阿西馬洪.試析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實施[J].赤子(中旬),2013(7):144.
[2]孫加翠.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差異教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