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敏
摘 要:小學語文是小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對于小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而學生閱讀能力的養成與否對以后的學習來說至關重要。就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刻分析,結合實際提出了促進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策略。希望通過以下研究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能力
一、現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應試教育占據了教學的主要地位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授閱讀的過程中,過分側重于硬性灌輸去培養學生的一種“技能”,比如修辭的運用、創作手法、升華中心思想、概括段落大意,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訓練學生能夠正確給出相關問題的正確答案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考試中獲得盡可能高的分數。這使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失去了其原本的意義,既不利于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正確觀念的養成,也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忽視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學生作為課堂的主要參與對象,是教師教學的中心。然而在現階段的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通常講解閱讀教學中的一篇文章要反復分析,再三強調,反復讓學生鞏固練習,進而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這一觀念,忽視了學生作為讀者產生的聯想,忽視了學生創造性想象的力量。長期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習,導致學生產生厭煩情緒,使得本來就枯燥無味的閱讀教學成為學生內心的一種負擔,學生從內心里開始抗拒,越來越抵觸,最后產生不良的后果,不利于閱讀教學的開展。
(三)教學方式不恰當
新形勢下,教學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教師為了順應新課改的要求,對自己所教授的課程進行改進,但是大部分只是流于形式,改進后的教學方法并不恰當,有時反而取得相反的教學結果。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充分發揮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組織學生進行小組閱讀談論,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往往容易犯兩種類型的錯誤,一是管理過于寬松,只是進行組織活動,對于學生在小組閱讀中的具體學習缺乏指導;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課堂紀律過于嚴格,導致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不積極。
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策略
針對現階段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方面的問題,我們要積極進行改進,以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結合本人的教學實際,現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一)結合學生自身特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好奇心強的時期,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結合小學生的自身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比如,在講《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創設情境:大年三十,馬上要過年了,同學們是怎樣的心情?同學們過年的時候都會做些什么呢?老師先提出類似于這樣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進行討論發言。然后,請同學們想象寒冷的冬天里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三十做些什么呢?也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吸引學生興趣,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該篇文章的閱讀。這樣一來,學生閱讀的興趣大大提高,也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加深學生的閱讀理解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很重要。小學生處在比較感性的階段,很容易受到情感的熏陶。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情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比如,在學習古詩《詠柳》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相關圖片,讓學生通過欣賞燕子、柳樹、兒童等構成的畫面,進一步說出自己對春天的印象,然后伴隨著背景音樂朗讀古詩,留給學生充分的品味時間。最后,請學生發言,說一說自己的感觸感想。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學氛圍相對自由輕松,學生身處其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而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并且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潛意識里會逐漸養成閱讀的一個思維模式,為以后閱讀的深入展開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新時期,教師要重視這一環節,積極改進教學方式,充分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閱讀活動的開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加深學生的閱讀理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相信在新課改的倡導下,隨著社會各界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重視程度的加深,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必將迎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沈紅,王毅.閱讀與悅讀:談小學語文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J].時代教育,2013(12).
[2]張云峰.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能力培養[J].課外語文,2013(12).
[3]周登峰.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堂閱讀能力的培養[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3(6).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