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作文越來越走向條條框框,很少能見到充滿靈氣的語言表達和精巧的構思,這是當前中學語文教學最頭疼的問題。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我想,我們的語文教學缺少詩性思維,缺少言語智慧,恐怕是最根本的原因。在此,我想結合在某初中學校指導教學“閱讀與寫作興趣班”的做法,談談對語文教育中“詩性回歸”的思考與嘗試。
【關鍵詞】詩性思維;語文素養;語言
一、關于“詩性思維”與“詩性回歸”的思考
“詩性思維”,又稱原始思維,意指人類兒童時期所具有的特殊思考方式。其特征為主客不分,運用想象力將主觀感情過渡到到客觀事物上,使客觀事物成為主觀情感的載體,從而創造出一個心物合融的主體境界(引自“百度百科”)。由此可知,“詩性思維”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悖常性”,是指人們在思考問題時不受定勢思維、邏輯思維等的束縛,變生新的思考角度和思維形象,從而創造出情景相通、心物合融的境界,同時借助想象創造新的意象和境界,這是詩性思維的本質特征。舉個例子:馮樹良《春牧圖》三四句“橫笛吹鳥落,牛角掛夕陽。”第三句把人、鳥各自的行為搭配為因果關系,第四句則利用空間定位錯覺,把相距遙遠的“牛角”“夕陽”置于同一空間平面上,把萬萬不可能的事寫成了“現實”,從而由這個新的思維感觸變生出新的思維形象,這幅春牧圖自然就與眾不同了。
再比如柳宗元《江雪》中有這樣兩句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釣”與“雪”屬動賓搭配悖常,如果那老翁釣的是“寒江魚”,柳宗元的這首詩就不可能流傳到現在!溫庭筠《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兩句均無動詞或形容詞作謂語,這叫句子成分殘缺。這種人為的語法習慣悖常,在詩作中真是妙不可言。這不用動詞、形容詞的兩句詩,不僅句法別致,而且形象地寫出了行人的勞頓、艱辛。
理性思維是從感性思維中綜合提取出來符合某種規律的一般化的普遍化的思維模式,而詩性思維是作為個體生命所獨有的感知外在事物的一種形象思維模式,因而是最具個性化的、靈動的、富獨創性的和最具審美價值的東西。詩性思維中的“悖常”特性其實質是一種審美追求,就是我們常說的“熟悉的陌生”,這個陌生就是創造,其價值就在于讓讀者看到了熟悉的事物所具有的陌生的一面,讓人耳目一新。我們的語文教育要達到的目標應該就是讓學生獲得這樣的素養。一個沒有上過學的成年人,由于具備相當的理性思維,他也能很清楚的敘述自己經歷過的事,而我們的學生經過十多年的語文學習,如果長大后也只能做到這一點,不能進行有創意的表達,那么,我們的語文教育還有多少價值呢?因此,學生詩性思維的保護和發展,是語文學科素養提升的關鍵。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學生語言與思維中的詩性因素才是核心因素,培養詩性才是語文老師的根本任務!通過課文教學,讓學生學會審美、理解文化,這中間蘊含著豐富的詩性資源,需要我們去挖掘,去發現,去提取,才能真正把握住語文學科素養的核心意涵。正是因為詩性在核心素養中是隱含著的,易被忽略的,現實的語文教育實際上又遮蔽了兒童原有的詩性稟賦,因此,今天提出“語文詩性回歸”具有極為現實的意義!
二、語文教育實現“詩性回歸”的一點嘗試
我們的學生為什么越長大越缺少創造性,他們寫的文章越來越散失自己的視角和獨特的個體體驗,中高考作文幾乎千篇一律,如果有差距的話也只是表達技巧與表達能力方面的差異。我們知道,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理性思維在不斷發展,而詩性思維就可能不斷弱化。如果我們的語文教育缺乏“詩性”,必然導致學生思維不斷僵化,言語獨創性和個性化逐步喪失,這是語文教育缺少“靈性”根本原因。本人在初中“閱讀與寫作”興趣班指導教學中,就語文教育如何更富有“詩性”進行了初步探索。
舉幾個例子:讓學生寫平常的物象,指導學生把物象的基本特征概括出來,并引伸出某種與人的認知、情感、思想或心境相通的地方,也就是找出“象”與“意”的共通點,然后通過自己的思維進行加工,濃縮成詩行。比如讓學生寫“雪花”,有個學生這樣寫:
你是一朵/飄進我胸口的雪花/我用體溫融化了你/你用寒氣凍傷了我。
“雪花”是一種常見的物象,其特性是遇熱即融化,它是冰冷的。這是說明性的語言。雪花飄落在我的身上,很冰涼,過了一會兒,它就融化了。這是敘述性的語文,而“我用體溫融化了你,你用寒氣凍傷了我”這就是詩化的語言了。因為這時的雪花已經有了生命,“我”和“你”的互動中已經融入了情感的因素,這個物象也就成了詩歌的意像。
再比如,讓學生寫“影子”。有個男生這樣寫:
我拖著長長的影子/走在你的視線里/明知形影不離/卻又時刻尋覓。
影子時刻與“我”相伴,能在相伴中不離不棄,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但作者寫出“明知形影不離,卻又時刻尋覓”,說明這個影子已經不是影子了,是“悖常”的物像,是作者心里思念的某個人,這樣就把一個物像寫成了另一個人,成了一個有生命,有感情的人,這也是詩化的語言。
通過訓練,學生還可以自擬題目,寫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事物。如寫“站臺”:
我是站臺
你是車廂
你的停靠是為了更遠的旅程
我的堅守只為你再次平安歸來
知道你終究離開
我仍然守護這份不離不棄的諾言
站臺與車廂是守與離的關系,這是一種現象,從這個現象中,能感受到人的離別與堅守,這就有了詩人的情懷。
我們生活中的事物都是原生態的、瑣屑的、尋常的,因而缺乏一定的表現力和藝術張力。寫詩的時候,需要對原生態的生活進行藝術加工。要引導學生善于從現實中攝取物象,進行組合、變異,從而生成與現實有一定距離的新形象,在這一過程中,“悖常”思維體現得十分突出,詩歌中許多原本在生活中很尋常的場景或事物,經過作者的想象、夸張、變形之后,普通的事物開始具有了“詩味”。
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就能模仿寫出這樣的詩句:
“圖書館”:走進你/我就踩上了巨人的肩膀/去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
“操場”:無數的身影從你身上踩過/從此走向健康幸福的人生。
“黑板”:你讓我們看清了真理自/己卻悄悄擦去了功利。
雖然只有一兩句話,學生都要思考很久,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學生調動所有認知、思維、情感、審美等等各方面要素的過程。這些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作者當時的心境,一種愁緒,語言表達別有風味。雖然內容有些空洞,表達技巧也不夠嫻熟,但這個學生已經有這種詩心的萌芽了,難能可貴,需要好好保護。具有詩性的孩子,即使將來成不了詩人,他一定保存著詩人的氣質和情懷!
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思考和加工,閃現某些靈感的時候,當他寫出一兩句富有詩意的話時,他的內心是無比的愉悅,他會常的興奮,或許他會就此愛上寫詩、愛上語文,語文學習對他來說就不再是痛苦的事,而是快樂的事。因此我想,這恐怕就是詩性回歸的途徑吧!如果學生經常選擇詩歌的形式,來抒發情感表達志向,說明他有一般人所不及的語言能力。作為語文老師自身更要熱愛語文,熱愛語言藝術,讓“詩性”回歸語文世界。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上一層文化的色彩和詩性的光輝。
作者簡介:
林廷全(1972.7~),男,大學本科,中學語文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中學教學管理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