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代喬
【摘 要】文章主要分析了傳統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所面臨的困境,通過結合國家新出臺的《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等文件,介紹學徒制的由來,分析學徒制教育的優點,以及現代學徒制教育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工學結合;創新能力
近年來,在國家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指導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速度迅猛,規模不斷擴大。但毋庸置疑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雖然高職畢業生逐年增多,但不少企業卻難以找到滿意的技能型、實用型人才,出現“用工荒”等現象,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為了切實解決職業教育與企業用工上的“兩張皮”脫節等現象,國家于2014年9月出臺了《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等文件,為今后我國職業教育健康可持續性發展指明了道路。現代學徒制作為工學結合最佳形式之一,從機制上強化了校企深度合作,扭轉了傳統教學以學校為中心的弊端,是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有效途徑。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的實施,有利于促進社會、企業等用工單位直接參與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中來,從而真正實現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產業用工需求、教學課程內容與相關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實際過程等全方位的無縫對接,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和針對性。現代學徒制的建立也是職業教育主動服務我國當前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和產業升級的現實要求,有利于推動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進一步完善,是深化我國高職教育的必然選擇,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抓手。
一、傳統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困境
(1)受傳統教育體制與機制的束縛,高職仁愛培養模式的辦學理念相對滯后。高職教育體系改革未能適應企業利益優化目標的現實需求,弱化了企業參與高職教學工作的積極性與能動性。
(2)傳統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師資力量不足。在以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標的指導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因缺乏實踐工作經驗豐富、從業技能水平較高的雙師型教師而未能充分發揮其功效。高職院校缺乏足夠的辦學經費來吸引來自企業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
(3)傳統高職人才培養的辦學資源組織不力。由于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市場的周期性波動導致企業出現周期性產能過剩的問題。受多方面制約,高職院校在與企業的深入協商方面成效甚微,未能充分利用企業的閑置設施來補充高職院校的實訓教學資源,導致高職院校的實訓教學資源不足與企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并存。
(4)傳統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質量管理效能較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教學質量管理制度力度建設不足,重理論知識教學輕能力素質培養、重知識傳承輕知識創新、重課堂教學評估輕實踐環節評價。究其根源,在于實踐教學質量管理工作存在管理效能評估指標設計難、客觀測評難、評估數據科學化處理難等問題。
二、學徒制的由來
學徒制起源于英國,英國學徒制從12世紀與行會同時興起,14、15世紀達到鼎盛,18世紀走向了衰落 。隨之,英國工業革命建立起來的機械化生產體系加速了傳統學徒制的崩潰,學校作為新生的產業工人教育機構取代了傳統的學徒制度。20世紀80年代,英國設想在傳統學徒制基礎上發展現代學徒制,即把傳統學徒制培訓優點和學校職教模式相結合以提高英國職業培訓的水平和質量。 1993年11月,英國政府實施 “現代學徒制”計劃,并于1994年9月首次在14個行業部門試行該計劃 ,1995年,英國現代學徒制在全國54個行業中被普及推廣。盡管英國的現代學徒制沒有一個標準的培訓框架,各行業采用由本行業內的國家培訓組織(NTO)根據行業特點及工作性質自行設計的培訓框架,但普遍因循一種基本的運作模式。
三、學徒制的特點
1.能力與知識并重的培養目標
現代學徒制的培養目標從傳統學徒制單純培養熟練技術工人發展到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新型勞動者,它的適用領域有了很大拓展。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正規的學校教育的出現,學徒制逐漸演變成一種職業教育培訓形式,它主要訓練人的熟練操作技藝。為給人們獨立地從事經濟活動做準備,使每個人最大限度地發展其潛在的才能。
2.靈活多樣的課程類型
除了常規理論課教學,還應開設關鍵技能課程、國家職業資格(NVQ)課程、技能證書課程。關鍵技能(Key Skills)是指一種可遷移的、從事任何職業都必不可少的跨職業的關鍵性的能力。國家職業資格(NVQ)課程是一種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為導向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它以不同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為基礎,開發出相應的行業崗位標準,是為具體職業而制定的資格體系,幾乎覆蓋了所有職業的各層次標準——從剛工作的新手到高級管理人員。而技術證書是一種評價具體的職業知識和理解力的證書,它為國家職業資格的獲得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和理解力。
3.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
現代學徒制度采用現場教學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在體制上、體系上將教育與產業緊緊聯系在一起,從課程開發、教學內容、培訓標準、教學方式到師資力量,行業企業都有話語權,能夠將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及時有效地表達出來,而學校也能夠按需培養人才,及時調整教學模式。這種現場教學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將國家教育體系和勞動力市場整合在一起,構筑起了兩者之間的橋梁。
4.實現學校到就業的過渡
為促進學員實現從學校到企業的過渡,現代學徒制按照新的職業能力的要求,創建、組織并實施了新的教學模式:教學以專項能力的培養展開,以綜合能力的形成告終,能力的培養既是教學目標,又是評估的依據和標準。
四、現代學徒制與學生創新能力的關系
高職生實踐能力一般是指在校學習期間依照學校教學計劃,完成相關的教學實踐環節中所表現出的能力。包括完成學業標準能力、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拓展認知領域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人際交流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
高職生創新能力通常是指為實現一定經濟或社會目的,具有能夠產出和獲得一定新技術、新經驗或新思想的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目的性,即為實現一定經濟或社會的目的;二是創造性,即能夠產出和獲得一定新技術、新經驗或新思想。創新能力是高職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能力之一。
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各類層次教育人才培養永恒追逐的目標。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肩負著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任。但長久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由于種種原因,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教育與實踐嚴重脫節等弊端,妨礙了職業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
當前高等職業教育工作的主要問題是人才培養質量問題,其核心是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現代學徒制是以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核心,以課程體系重構為紐帶,以學校與相關企業的深度合作為支撐的人才培養模式。它與傳統的學徒制和單純的學校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能有效地改變以往高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脫節、知識與能力割裂、教學場所與現實情境分離的不利局面,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場重大革新,勢必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水平,突破瓶頸,更好地服務當前我國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形勢。
參考文獻:
[1]楊敏.簡論英國現代學徒制及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8):16-18
[2]景圣琪、高洪波.高職生實踐與創新能力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基于現代學徒制理念[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4):34-36endprint